高等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绍飞 谢 超
摘要:社区内的教育文化资源相对比较隔离,而高等院校是社区内重要的文化传播和基地,高等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社区发展对社区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有利于自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高等院校作为城市社区的特殊单位,既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团体,又有富有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上有着天然和特殊的优势,高等院校可以将先进的价值观念和意识传播到所在社区,在整个社区内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从而提升高等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层次。
关键词:高等院校;社区文化;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243-02
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就发挥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已为之作出巨大的贡献。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承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高等院校,逐步从社会边缘转变为社会的核心。大学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说具有社会性,它不仅要生产知识与思想,还要为社会提供道德理想,引导社会价值观的发展;不仅要培养负责任的、合格的公民,还要为社会提供实践的行为模式。
由于中国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时间相对较短,社区发展还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文化建设落后,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建设本质上是政府、社区、居民和区内单位共同的事业,需要这些部门和群体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合力促进其迅速发展。高等院校作为城市社区的特殊单位,既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团体,又有富有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上有着天然和特殊的优势,高等院校可以将先进的价值观念和意识传播到所在社区,在整个社区内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从而提升高等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层次。
一、认清高等院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专业知识和文化优势。高等学校主要任务是要按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需要,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实施专业教育的重要机构,是在中等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教育。高等院校的青年学生表现出学历层次高、文化水平高、专业知识高的特点。相对于中国普通的公众教育水平具有明显的专业知识优势,可以从事各种专业知识培训会晤咨询。
1 人才优势。高等院校学生绝大部分已成人,具备了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基本能力和条件,高等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对立性,有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有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劳动获得他人认可的愿望。高等院校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劳动力群体。高等院校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学习的实践性、专业性和创新性要求高等院校学生参与社区服务。
2 科研优势。高等院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等方面积蓄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高等院校不仅是知识创新的一支主要力量,也是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的一支重要力量。高等院校拥有较大比例的高新技术成果,具备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能力,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支撑基础,可以发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智力优势,通过改造社会传统企业成为科技型企业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中国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3 信息优势。高等院校由于其从事科研和文化传播的职能特点,因此成为信息的集散地,拥有大量的科技信息、学术信息、政策信息、市场发展研究信息和人才,高等院校学生无疑成为各种信息的载体和使者,在社会实践中架起高等院校与社会间信息传递的桥梁。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设在高等学校的研究基地的辐射作用,实现重点学科的开放效益,大力推动网上合作研究。大学高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信息集萃的中心。中国高等院校聚集了几十万学识渊博、颇具创造力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与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工商界等开展“三结合”过程中,都利用自己的科学技术优势和学术文化介入城市经济运行,共同参与城市文化建设。
二、参与社区建设对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1 有利于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高等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所以,高等院校德育不能只从校内一个维度来进行,要善于利用社会机制的支持,发挥全社会特别是所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多管齐下”的工作格局。高等院校在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就可以把德育工作纳入进去,统筹规划。这样,就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扩大德育的渠道、载体、形式、手段,丰富德育内容。实现社会德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校内、校外育人的合力,提高德育效果。
2 有利于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面向社会办学,借助社会力量拓宽办学渠道,为不同社会成员的学习提供不同的服务,让大学教育进入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更加紧密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生长点。高等院校在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考虑以自己的教育资源优势、科学技术成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寻求到新的课题,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等。这样,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就增加了比较可靠的腹地,这对于高等院校的发展是很宝贵的。
3 有利于高等院校的后勤工作。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舒适优美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是高等学校后勤工作的重要任务,而后勤工作往往与社区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高等院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共建机制,就会与社区培植起和谐的“邻里关系”,从而更有效地治理和改善校园周边环境,使后勤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校园治安秩序的维持更顺利地实施。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的情况下,师生的必要生活范围将更多地从校内扩展到社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会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产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三、高等院校以多层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1 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源于学雷锋活动,从最早的清洁社区卫生、帮助孤寡者人和义务家教等形式,发展到现在依托高等院校各自的专业优势所形成的特色服务。如医学类大学在所在城市的多个街道成立的“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学校定期在社区内开设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并在一些节假日开展义诊活动。又如师范类大学学生创建的假日社区“爱心学校”,以服务他人、锻炼自我、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活动宗旨,以社区中放假在家的中小学生、福利院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寓教于乐”为开拓思路,开展课业辅导、兴趣特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三方面的活动。还有政法类大学要成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社会困难人群提供法律援助,走上街头开展法律咨询。还可以和当地人民广播电台合办法制节目进行法律宣传。外国语类大学学生在社区举
办英语角,提高社区居民的外语水平。这些服务活动有特色、有质量、为民所需、便民利民。
2 社团活动进社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等院校中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学生社团不仅积极活跃在大学校园里,而且还可以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或者‘三个代表”’实践团等理论学习类社团可以向市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党的思想。环保协会等公益类社团可以在社区开展公益宣传活动,倡议公益行为和公益精神。文艺类社团要积极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社团进社区,丰富了社区的文化内容,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
3 校园文艺进社区。高等院校艺术文化发育良好,几乎每所院校成立有文艺团体,尤其是艺术类院校的文艺团体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文艺团体和精品节目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社区广场文化的蓬勃兴起更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走进社区提供了舞台。同时,社区举办文化艺术节也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大学生的精彩节目,校园文艺进社区。提升了社区文化的艺术内涵,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
4 大学生赴社区挂职锻炼及其他。可以由高等院校所在地市的组织部门、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委等联合组织暑期优秀大学生挂职锻炼活动。挂职期间,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就社区发展的某个方面开展专题调研、撰写报告,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除了共青团组织和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外,高等院校的工会、妇委会、退教协等群众团体也可以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高等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形式不仅表现在走进社区,还表现在向社区开放,让社区居民走进校园,如在节假日开放高等院校的体育馆、图书馆、计算机房等场所,组织社区中小学生参观实验室和校园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此外,高等院校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论坛讲座,使学生的触角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书本扩展到社会,高等院校要积极利用现代网络工具及媒体,加大此项工作的力度。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有力地推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使高等院校获益匪浅,可谓区校共赢。一方面,高等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大大弥补社区文化建设原先的缺陷。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社区文化活动样式不多、内容缺乏吸引力、场馆紧缺、经费不足等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则不同程度地改善了这几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自身也从这一参与中得益,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工作的中心,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社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特别是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大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社情、民情,经受实践锻炼。
责任编辑 刘娇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1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