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分制条件下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兰 凌 王晓卉

  提要学分制因其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给学生提供了有利于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如何加强学分制条件下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对许多职业院校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传统的教学体制已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弹性学制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生事物已摆在了我们面前。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将面临着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崭新局面。如何面对这既喜人又逼人的形势,是摆在广大职教工作者面前明确无误的任务。作为职教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探索发展规律,才能完成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为职教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学分制因其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给学生提供了有利于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如何加强学分制条件下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对许多职业院校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探讨学分制条件下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学分制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难点,结合全面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实践,对加强学分制条件下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提出一些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学分制教学计划
  
  学分制虽然实行课程的自主选修,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学生应在规定的教学计划中进行选修。因此,要确保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质量,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依然是关键。
  1、学分计算。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和成效的单位,是确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学分可分为:基础学分、绩点学分、奖励学分、操行学分等。(1)基础学分是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和各种实践性环节所规定的学分,它直接与必修、选修科目的课时总量挂钩,规定了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必须取得的最低学分,体现的是学生的学习总量;(2)学分计算以学期为单位时间,以该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时数为主要依据。跨学期开设的课程,按各学期分别计算学分。一般课程为16~18个课时为1学分,全学期开设的课程以其实际周课时计算学分,课程的周课数即为该课程的学分数。独立开设的实践课、军训、毕业实践、综合实习等以一周为一个基础学分;公益劳动、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社会调查等以32课时为一个基础学分;(3)学生只要修满该课程规定课时,并经考试合格(及格以上)即可获得该科目基础学分;(4)学生毕业应修满的总基础学分不低于160学分。通过课程学习可修80~140学分;通过实习可修20~80学分。
  2、学分结构。文化课约占55学分,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约占80学分,专业提高课约占25学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约占80学分,共计24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约占16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占80学分。
  3、课程设置。学分制实施弹性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简称限课)和任意选修课(简称任选课)及综合社会实践课和实习。(1)必修课指为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必修课为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各专业不同);(2)限选课指学生在院校提供的选修课范围内,按相关规定选修的课程。为保证专门化方向的人才培养基本规格,以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包括专业提高课和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和体育等),采用“模块式”课程组形式,由学生选修;(3)任选课指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的课程。包括拓宽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和深化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和创新意识的课程。低年级的任选课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的人文、社科、艺术、管理类课程为主;高年级的任选课一般以提高和发展应用能力为主。院校在每学期期中后向学生公布下学期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的课目。学分制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构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加强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培养。
  
  二、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指导
  
  实行学分制后,打破了原“行政班”的概念,上课以“教学班”为主,一个“教学班”中有许多“行政班”的学生,一个“行政班”学生分散到若干个“教学班”去上课,大大地降低了班主任的监控管理力度,管理的责任自然落到了“教学班”的任课教师(导师)身上,为了避免学生学习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导师制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导师要在课程选修、制定培养计划、课程学习、课堂秩序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的管理和指导。
  
  三、改革学生管理体制,建立学生学习竞争机制
  
  学分制条件下,虽然60分与100分的学分一样,但仍然可以通过绩点或绩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通过采用绩点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比,并且与发放奖学金、评比三好学生和选先进个人、推荐就业等紧密结合起来。总之,应建立和健全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完善学分制下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和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性如何,直接影响到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促进教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目标,院校在全校教师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对评估结果进行量化打分,从而产生末位,末位教师将在下学期进行教学进修。(1)评估的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纪律、教学文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九个方面作为评估内容。按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对评估对象,从课程讲授到学生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结果,为这门课程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过程;(2)评估的方式方法:教学质量评估采取学生评议、评委评议、院校级评议三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全面性、客观性、可测性、可比性原则,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学进行全面评估。
  学生填写任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评委通过听课,检查教学讲稿、教案、学生作业和考卷等,填写《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评价表》。评价表由教务处汇总,去掉无效调查表,将有效数据进行计算,结果作为此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得分,再按综合总评分=校级评价得分×30%+评委评价得分×40%+学生评价得分×30%进行汇总。综合总评分将作为任课教师该课程当年教学质量的评价值。
  2、加强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严格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狠抓课堂教学纪律,建设优良教风。院校教务处制定了《教学业务奖励办法》,对教学质量评价优秀、成绩突出、师生公认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与此相配套,院校制定了《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对教学事故的认定标准、处理办法作了明确规定。2003年以来,对违反《办法》的10多名教师分别进行了通报批评、扣罚课时津贴。
  总之,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将促进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笔者相信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一定会走向成熟。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志明.弹性学制下的中职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职教论坛,2003.8.
  [2]章正荣.论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习分制的教育管理问题.职业技术教育,2003.7.
  [3]李新.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分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8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