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亚峰
经验表明,就一国的长期总量生产函数而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是正相关的,即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会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体现出两者良性互动的机理。但在我国,现实却与理论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并不一致,理论上的就业增长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异,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对洛阳而言,近几年,经济增长与就业也表现出不同步趋势。从2003年到2006年洛阳GDP从686.3亿元发展到1,331.7亿元,增长率达到94%。但同期年末,城镇从业人员却下降了3.3万人。
一、问题分析
首先,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引人关注。在研究中,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这种关系最常用的指标。所谓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地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曾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五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都基本上支持两者这种负相关的变动关系。
但通过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带来就业增长,并不意味着就业增长时刻都与经济增长完全同步。劳动力需求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没有经济增长,就业增长也就无从谈起,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劳动力需求越大。但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导致就业最大化,经济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就业的扩大,要由就业弹性系数反映出来;二是就业增长弹性,即每一个GDP增长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百分点。如果弹性大,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反之,在经济增长速度一样的情况下,吸纳的就业就会少一些。因此,当经济增长率一定时,提高就业弹性是增加就业量的关键。
这样,我们知道虽然洛阳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保持着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但从就业弹性来看,洛阳的就业弹性系数则持续偏低,甚至部分年份为负值。对统计数据经过计算发现,2004年和2005年的就业弹性为-0.2,2006年也仅为0.01。因此,也就表现为有经济增长而无就业增长,甚至就业负增长的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即投资过快,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造成经济增长中资本与劳动的比例不协调。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费尔普斯的主要贡献是修正了菲利普斯曲线,探索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他从社会经济福利的角度,研究了储蓄和消费的数量关系,发现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黄金律通常是平衡增长路径中劳动与资本配置最优化的条件,即将劳动与资本比率视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并通过调整劳动与资本比率,可以确定一种可预期的经济增长。洛阳近几年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然而,背后却隐藏着资本劳动比例失衡问题,反映在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而失业问题依然严峻。2004年、2005年、2006年洛阳固定资产投资节节升高,分别为370.6亿元、480亿元和625.4亿元。与此同时,城镇失业率分别为3.8%、4.0%和3.9%。
2、产业结构不合理。从2006年的统计数据看,洛阳生产总值达到1,3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0.0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00.3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01.4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73.7%和21.5%。我们看到,在洛阳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仍占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由于土地规模有限,农业难以吸纳更多的就业,而劳动力需求快速增加,第二产业扩大就业的增速和容量却难以有大的提高,虽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对就业增长的带动力也最强,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带动全社会的就业水平,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各类服务行业,其劳动密集程度更高,就业弹性很高。然而,目前洛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总量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并未得到充分显现。2006年洛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0%;而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46.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只有28.5%。到2007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为47%,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则下降到只有25.1%。
3、传统产业升级的影响。科技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洛阳近年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层次和结构,许多产业的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且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今后技术进步的步伐还会加快。由于资本密集程度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加上供给大于需求、生产难以进一步扩大,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工业增加值的高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高增长。2006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从95.46万人减至2007年的70.8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4.6%下降至22.8%。
二、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1、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拓宽资本的广化度。就洛阳来说,以前为了振兴洛阳工业,因此投资主要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带动了洛阳经济的振兴。但同时,科学技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造成就业人数的减少。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在资本深化方面取得的成绩;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资本的广化不够,未能开发出新的就业岗位需求。因此,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投资,不断开发新的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洛阳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应加大新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现有基础上需进一步扩大内需和外需,确定最优的经济增长模式。
2、就当前情况来看,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表现在:资源性、初加工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高技术产业仅占2.41%;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第三产业比重低且逐年下降。因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但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带来的大部分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这样就业问题会更加尖锐,长期下去将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仍然需要大力发展,这也是目前更符合我们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模式。特别是第三产业,应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大就业弹性。
3、对于产业升级造成的就业水平下降,失业人数增多,政府和社会应高度重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密切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建立多种职业培训机构和多种培训模式,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需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1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