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亚贞

  团队建设最早起源于企业,后来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政府和公益型科研机构也逐渐重视。科研团队是指以共同的科研目标为基础,通过某种独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随着团队建设的逐渐推进,公益型科研机构的团队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突显出一些问题。因此,认真分析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对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是非常必要的。
  
  一、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公益型科研机构是我国科研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公共事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公益型科研机构逐步认识到进行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使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增多。
  (一)团队建设深入人心。团队建设最初,人们对团队的了解还很浅显,大部分人认为,一群人就是一个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仅靠单个人的力量进行研究远远不够,而许多人一哄而上也是不可取的。于是,团队建设问题逐渐被提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团队建设的途径。目前,几乎所有的公益型科研机构都将科研团队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几乎每一个科研项目周围都有一个团队的支撑,几乎人人都可以加入团队。
  (二)团队成员层次不断提高。通过积极建设科研团队,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富有协作精神的中青年专家逐渐充实到科研团队中,团队的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例,1998年全院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只有73人,占职工总数的19%;到2006年底,全院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已达166人,占职工总数的5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有84人,占职工总数的29%。1998年高级职称人员15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到2006年高级职称人员达27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8%,可以说是稳步上升。特别是近几年,专业技术人员逐渐年轻化,45岁以下具有研究员资格的人员由2001年的8人、占研究员总数的27%,提高到2006年的36人、占研究员总数的72%。大批年轻干部的加入并担当重任,为团队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团队的科研能力显著增长。经过多年努力,团队建设所带来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目共睹。由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历来被公认为最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1981年我国SCI论文数为1650篇,占0.38%;2003年SCI收录了40000多篇中国论文,占5.7%。20多年间我国的科技产出增长了20倍。以中国科学院为例,1998年发表SCI论文3277篇、被引用频次7534次,到2004年发表SCI论文9500篇、被引用频次24746次。
  (四)团队建设逐步规范。社会各界对于团队建设的开展都给予了一定关注,为鼓励团队建设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各部门先后制定了一些办法和措施,激励团队建设逐步完善。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气象部门在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方面也在不断探索,2003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出,在每年的年度考核中开始试行对科研团队进行整体考核,为科研团队建设、发展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
  
  二、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团队建设的逐渐深入,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逐渐显现出一定的优势,科研团队逐渐成为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虽然团队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在很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参与度不够高。科研团队建设虽然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度仍不够高。部分研究人员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加入到团队当中,而是选择独立申请和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一类人员在公益型科研机构中普遍存在。另外,参加科研团队的研究人员大部分只在一个团队中从事科研工作,参与范围较窄。参加团队的部分研究人员也只是听从上级领导指派工作,主动参与意识较弱。
  (二)团队成员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团队建设不断发展,各个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团队并不是许多高级人才聚在一起便称之为团队,而是需要成员的知识层次、结构相配合,成员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肩负不同的工作,来共同完成一项系统的任务。目前,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其一是高级人才扎堆,但缺乏真正的团队领军人才;其二是忽视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和专长的相互配合,科研机构过分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但忽视对现有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三)制度建设滞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团队建设也是如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团队建设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虽然已建立了部分制度,但都属刚刚起步,许多制度还不完善,对于团队激励、考核、运行等方面的规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了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的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来自观念认识层面的,也有体制问题,团队所在的科研机构在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应找准位置。
  
  三、构建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若干问题思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构建科研团队,必须注重人员组成结构,注重制度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思想认识方面的教育引导作用,有效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协调好团队内部的关系,促进科研团队的健康发展。
  (一)转变观念,加强团队意识。首先,科研机构要意识到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并负责加强成员思想认识,使科研团队建设真正深入人心;其次,培养团结协作、共同奋战的氛围,提高成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团队运行中,注意对工作任务合理分解,做到人尽其才,改变过去那种“关起门来搞研究”的单干户局面,形成协作―交流―发展的格局。要树立“以团队为家”的意识,团队成员相处和谐,团队才能成为和谐团队,才会有不竭的生命力。
  (二)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一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对于团队的建设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选好团队带头人,团队才能朝着既定目标顺利开展工作。加强对科研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成为科研机构建设科研团队的重要环节。对领军人物的培养,重点挑选一些有发展潜力、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优秀科研骨干,鼓励他们勇挑重担,在实践中不断磨炼,逐渐成长为团队带头人。在一些急需发展的学科领域,可有重点的引进部分领军人才,从而带领团队顺利完成科研任务。
  要组成科研团队,需要搭配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选好领军人物之后,就可以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选择相关知识领域的科研骨干来组队。这其中应注意成员之间的学历、职称以及年龄搭配,同时要注意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只有团队成员创新能力增强,科研团队才会富有生机和活力,团队才会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完成科研工作任务,不断出成果、出人才。
  (三)完善科研团队有关制度建设
  第一,建立科研团队考核机制。公益型科研机构一般都实行年度考核制,对于科研项目会进行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而对于科研团队的考核,应结合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制定考核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如,团队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获得科技奖励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使团队的考核既不流于形式,又不影响团队的积极性。如果单纯的以每年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获奖情况为指标,而不考虑科研成果的周期性和阶段性,很容易导致科研团队为了完成一时的指标任务而荒废了真正的科学研究,使科研团队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第二,建立科研团队激励制度。激励与考核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如果有完善的科研团队考核机制,那么激励制度的产生就有据可依、顺理成章了。合理的团队激励制度能有效地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团队运转顺利,工作快速推进。根据科研团队的特点,可对科研成果进行适当奖励,可以从科研水平、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以及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对科研团队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
  第三,促进人员流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的知识创造出来,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只有不断取得新的知识,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创造新的知识才有价值。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如果研究交流只限于团队内部,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科研机构应在制度建设上深入思考,促进人员流动、鼓励学术交流、制定流动人员的管理办法,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请进来,打造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团队新格局,使科研团队不断吸收来自四面八方的营养,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这样才能永葆旺盛的创新能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不仅要以科研任务的完成为目标,更要对建设和谐团队、和谐单位加以重视。随着人类民主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们对于外部环境对自身带来的影响越来越重视起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近几年来被人们提及较多的词汇。在科研团队中,注重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够发挥单个人的能动性。人在团队中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就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客观上促进科研团队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2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