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永军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阶段性进展。1996年6月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2004年10月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从2006年3月17日起,央行将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1.62%下调至0.99%。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管理也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课题。
  利率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市场利率波动造成的商业银行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银行收支净差额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该风险因市场利率的不确定性而使银行的赢利或内在价值与预期值不一致。根据市场化利率的特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督原则》中,把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分为:重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差风险和期权性风险。这些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1、重定价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是利率风险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二是在期限结构上,普遍存在着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情况;三是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没有保持合理利差,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如此造成存贷利差的下降。
  2、基差风险。基差风险是指当贷款的其他条件与重新定价贷款的特点相同时,因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变动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一般都是人民银行所公布的利率,因此基差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可能会以LIBOR或者美国国库券利率为参考,因此而产生的基差风险也相应增加。
  3、收益曲线风险。利率的波动变化也会影响银行收益曲线的斜率与形态,当收益曲线的意外位移对银行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时,就会形成收益曲线风险。以债市为例,商业银行在贷款信用风险较大的状况下,在其资产中,配置了相当比例的国债、央行债券及金融债券。当利率波动导致债券收益曲线变陡时,其内在价值就会骤然下降,从而导致银行资产缩水。
  4、期权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内含期权风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核心存款客户的随时取款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风险。
  针对国内银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结合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我国商业银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构建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一套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是实现有效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西方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决策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来管理利率风险,并设置专门部门负责利率风险的日常监控,通常为资产负债管理部、其他业务部门将本部门金融产品内含的利率风险转移至该部门,由该部门对全行利率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我国商业银行机构设置还不够完善,管理力度滞后于风险强度,因此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要求,确立以董事会为利率风险管理最高决策层并承担最终责任的风险管理架构,确定银行利率风险的整体目标和风险战略。然后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由高级管理层针对各决策环节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构建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畅通的资金流通渠道。商业银行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头寸,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对于分支机构众多的商业银行,其总行对整体利率风险头寸的调整必然导致各分支机构之间资金的频繁往来,因而应在总行与各分支机构之间建立起畅通的资金流通渠道,以确保对利率风险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是商业银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价格进行预算管理,加强风险总量控制和转移,实现全行经营目标和风险制衡与转移,构建业务垂直管理和业务风险垂直管理的运行机制。
  (四)尽快采用先进的利率风险分析、计量和管理工具。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特点的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计量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分析模型,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利率走势预测模型可以通过借鉴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来建立,根据对利率的预测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对有关金融产品定价进行调整,不断增强对市场利率变化的科学预测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利率风险计量和利率风险管理的模型要充分利用本行的有关数据资料,如各时期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额、缺口大小和方向、资产负债存续期等,采用国际银行业通用的重新定价法或模拟并设计出各种降低利率风险、增加收益的方案,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实行细致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利率风险起源于资产负债的不匹配,资产负债管理贯穿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西方商业银行都以发展有本行特色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为利率风险管理主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尚处于资产负债管理起步阶段,应以缺口管理为突破,发展有效的利率风险识别技术。资产负债缺口管理可划分为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分析、生成缺口分析报告和针对缺口的资产负债调整几个步骤。在明确银行各项资产负债的敏感性后,统计出银行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规模及两者差额,即敏感性缺口的大小;再比较理想缺口状态,从而确定缺口调整方向;然后,商业银行就可以调整资产负债表内不同利率敏感度的资产负债比例,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缺口大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3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