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信用体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逯 东 赵 雷
提要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命脉。本文首先研究了信用问题的起源及其重要性,通过介绍美国的信用体系,针对性地指出了当前我国信用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探讨了今后我国信用体系的发展方向。
一、信用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信用是一种借贷关系,指的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是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按行为主体来划分为四类:个人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一般而言,发达金融体系的基础是健全的信用体系。对于现代化的经济,没有一个健全的信用体系和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是难以健康、快速、稳定地成长的。正如总部设在伦敦的经济学杂志《经济学家》以这样的评论来描绘信用的重要性,信用与法制是现代市场经济理性运行的两大支柱,企业(个人)信用评级是企业(个人)价值的“显示屏”,是银行贷款发放和风险控制的“探测仪”,是整个社会风险的“过滤器”。
尽管信用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但事实上信用是早于市场而存在的,从人类之间有了交往开始便有了信用。我国古代便有了“言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一言重九鼎,泰山反为轻”等格言。只是现代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信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用问题的存在会阻碍信用行为的发生、阻碍市场规模的扩大,进而限制社会分工,导致经济运行的低效。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章就谈到,社会分工是一个市场经济进步的强大动力。他认为分工越细,效率提高就越快。效率之所以提高在于:一是工序越单纯就越熟能生巧。二是工序越简单,就越容易用机器来代替,而对机器的改进和创新也就越容易。这就是分工为什么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亚当・斯密也谈到:分工好,但并非是无限的。分工要受市场规模的限制,而市场规模的限制,基本上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二是信用问题。市场交换能否完成,取决于能否克服交换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以及交易信息的问题。市场的本质是交换,是两个所有者用自己所有的换取自己所没有的。对交换的东西,交易双方当然都是有需求的,但是在交易的过程中经常会心存疑惑:对方给你的东西是不是你所要的东西呢?如果对对方所承诺的东西没有信心的话,在严重的情况下,就可能使交易沦为泡影。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基于信息不对称下所提出的“柠檬理论”,该理论所解释的旧车市场难以为继的现象可以广泛的推广到其他信用交易行为中去,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目前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现象。从中可以发现信用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基于信用的交易行为难以发生,市场规模也就因此而受到限制。信用问题的产生源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通常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高,信用问题会越严重。但决定信用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仅仅是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性,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易双方的交易是一次性交易还是重复性交易;第二是交易品的特性;第三是交易品的价值;第四是违约被发现后的惩罚。
二、我国信用体系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现状。我国尚未建立起作为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对于企业真实信息的获取难度很大,同时又由于缺乏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在企业融资、市场准入或退出等制度安排中,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规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信用及信托关系不发达。在市场交易活动过程中,现金支付仍是主要形式,使得社会额外承担了巨额的流通费用。消费中的信用关系不发达,人们还不习惯也不太愿意超前消费,不太习惯借贷消费。信托关系也不发达,受人之托、代客理财还不规范,不能取得广泛的信任。(2)信用工具太少。目前使用的很多信用卡只是代记卡,不是真正的信用卡。在美国等许多国家中学生都可以拥有信用卡,持卡者不需要先注入资金,可以预支,事后再付款,手续费也很少。(3)缺乏信用中介体系。中国还没有建立全国的征信网,只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初步建立起一些征信机构。要建立全国征信网很难,因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干扰,全国征信机构很难进入;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的雇佣关系也妨碍了审计的公正执行。建立信用中介体系就变得日渐重要。但信用中介不能仅仅发展征信公司,还需要建立更多相关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担保中介机构、资质认证机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鉴证机构。(4)信用服务不配套。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常常缺乏征信机构和担保机构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担保,从而导致银行惜贷。(5)相关法制不健全。中国目前尚无一部规范信用关系的《信用法》,更谈不上建立信用法律体系。现行与信用有关的《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对失信惩罚的力度太轻,不能很好的起到规范信用关系的作用。
目前,我国信用缺失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国有企业的三角债,国有银行的呆账、坏账,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以及中介机构的无信誉,等等。这些问题目前都相当的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也正在进行相应的产权改革,但似乎没有什么明显效果,就连政府信用也在丧失,如当前的资本市场。
(二)原因。信用体系在我国之所以非常滞后以及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其原因在于:(1)我国原来推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中,交易主体是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的交易,是同一个所有制的交易,是按照政府的计划来配置的,以前信用这个信息是基本上没有需求的。(2)我国国有企业的呆坏账以及资本市场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政策性负担,政府利用国有银行与资本市场来变相的补贴国有企业。
三、未来我国信用体系的发展方向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我国信用建设的总体方向。
(一)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任务是促进诚信行业的发展,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数据库。没有真实、详尽的数据资料,任何信用体系都无从谈起,不管是个人信用体系,还是商业信用体系。为了对一个企业、一个自然人的信用历史进行记录、分析,各相关政府部门,如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外经贸、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该依法将自己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以保障一部分企业的信用信息被社会知晓,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征信数据开放的通行做法。
(二)加快信用立法。应加速制定《社会信用信息法》,为商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在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评级、服务等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要建立从法律到规则、到道德标准等一整套严格的约束机制,让干坏事的人付出沉重的代价,守规矩的人得到好处,从而改变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缺乏法律基础的状况。
(三)建立科学严谨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美国金融机构普遍应用“个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和“消费信贷电脑审批系统”。一般情况下,银行在接到申请人的贷款申请后,会要求申请人提供个人财务状况等个人基本资料,并通过Internet获取信用历史报告,然后将这些资料输入电脑,通过内部评分系统立即得出申请人所得的分数,从而决定是否向申请人发放贷款。该过程的理论基础实际是“5C”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环境(Condition of Business)。借鉴国外将客户信用能力数字化的趋势,我国应基于“5C”原则建立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电脑评分方式对申请贷款者的信用进行数字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申请人的职业状况、收入、居住情况、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财务指标等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对申请人资料的各项指标分别评分,最后汇总进行综合评价。
(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当前金融体系的改革。金融体系时时处处都与信用相联系,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交易的价差越大,越易出现信用问题。在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阶段中,最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通常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而真正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投入的只能是中小银行。由于过去是计划经济,由财政代替金融,根本没有真正的银行,当时唯一的人民银行只是财政部门的一个出纳员。后来发展了四大国有银行,建立股票市场,但是中小银行始终没有得到发展。然而,中小银行对一国的经济发展特别重要,原因在于:第一,对于企业而言,基本上只有大企业才愿意上市,因为上市的前期作业成本非常高,小企业是不可能承担高额的上市费用的。第二,由于信息和规模经济的问题,通常小企业是得不到大银行贷款的。银行越大,资金越多,那么对于贷款的成本来讲是越大笔贷款,成本越低。借款一亿跟一百万从银行角度看,审定程序和花的精力一样,贷款越多,单位之间的成本越低,所以银行比较倾向给大企业贷款。而且中小银行在解决企业的信用问题上有先天的优势,它通常是地区性的银行,对当地的企业比较了解,从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五)解决当前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政府不再干涉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为企业由于政策性的亏损买单,使政府信用得到保障,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大量银行呆账和资本市场的信用危机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4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