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途径和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颖

  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一、工业化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特点
  总的看,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产业结构从低端向高端,生产要素从初级向高级,国际贸易从限制为主向开放为主,政府管理由管制为主向引导为主,发展目标从满足民生需要,扩大到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节能环保等更多社会目标的阶段性演进过程。
  (一)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再到注重内外需均衡发展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工业体均在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时期开始重建,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发展日用品产业,实现进口替代,这一阶段一般为时不长。进而以比较优势为依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着力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换取经济建设所急需的外汇。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和普遍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出于应对国际压力和维持内部经济稳定的双重考虑,着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内外需均衡发展。
  (二)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到提高要素使用效率
  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之初,拥有近乎无限的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土地、容易获取的资源能源,以及鼓励储蓄政策形成的高投资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增速快,增长方式相对粗放。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普遍面临生产要素成本提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继续增加要素投入的空间日趋有限,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特别是科技创新的贡献,经济增长普遍由高速走向平缓。
  (三)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创新密集型产业
  根据发展起点低、技术水平不高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新兴工业体一般优先发展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技术、人才、资金实力具备后,再发展钢铁、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基础设施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重化工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又相继发展更具创新性的电子、信息、装备等新的战略性产业,并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从三次产业的关系看,总体呈现农业所占比重显著下降、工业比重先升后降、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的态势,形成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内部又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制造业趋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产业结构。
  (四)从政府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到政府引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经济起飞期,新兴工业体普遍对经济进行全面深入的政府干预,以加快经济稳定、产业自立和转型升级的进程,一些政府干预手段如分配重要资源、指定发展特定的产业、组建国营企业等,带有浓重的政府主导色彩。而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又转而推行经济自由化,政府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过多管制,而主要通过政策引导、提供服务等方式,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一)产业技术进步
  产业技术进步是指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改进和替代旧的技术、装备、工艺、商业模式和管理办法,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物耗能耗水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加快核心竞争力培育,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如从OEM模式向ODM模式延伸,从资源粗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延伸,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等,都是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
  (二)淘汰落后产能
  与先进产能相比,落后产能占用资源多,破坏环境大,加剧产业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经济成本高昂。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资源用于质量效益更高的先进产能,能够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落后产能会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自然淘汰,但在目前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和多层次需求并存、资源环境约束极紧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进展缓慢且有反复,必须在完善相关市场机制和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以政府公信力和公权力强力推进。同时也应注意到,落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政府推进淘汰落后产能仍须明确标准、创新手段,做到程序公正和结果公平。
  (三)企业兼并重组
  企业之间通过参股、控股、联合、并购等方式进行兼并重组,能够创造规模经济效益,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整体质量效益。目前我国一些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无序竞争、重复建设、投资过热现象突出,迫切需要通过兼并重组提高整体效益。
  (四)产业衰退转移
  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一些产业在某些地区不再具备竞争力,面临衰退或必须转移到其它地方。先发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历过这一过程,目前我国一些地区也面临同样问题。现阶段产业转移有如下取向:一是向外转移,即“走出去”,主要是一些资源性产业和具有传统比较优势产业的制造环节;二是向内转移,即利用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梯次转移;三是向产业园区集聚转移,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集群发展。
  (五)发展新兴产业
  行业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衰退转移均侧重存量的改造提升,而发展新兴产业侧重从增量角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进步和需求升级的驱动下,在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了大批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具有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和利用效率高、对环境破坏少,以及辐射带动效应强、成长性好的特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符合抢占国际科技经济制高点的战略需要,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政府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推手,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恰到好处进行协调引导和推动,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一)完善政策组合,营造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波动过大,会增加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完善政策组合,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前瞻性和可预期性。一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灵活的汇率政策组合,优化财政支出,稳定货币扩张,改善国际收支。二是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和中观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的组合,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总量管理的方向和力度,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加强内部的结构性调整。三是完善扩大内需政策与扩大开放政策的组合,找准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格局中的定位,协调处理好引进外资、增加进口、优化出口、企业“走出去”,以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产业指导,营造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
  一是加强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投资过热行业的准入管理,动态调整准入标准,适时过渡到以市场调节为主。二是放宽对垄断行业、新兴行业、服务业的准入门槛,引导支持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三是加强市场管理,对涉及垄断、公平竞争、产业安全的重大兼并重组、外资并购等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四是加强微观引导,利用行业协会、对标示范等手段,指导企业自律,形成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区域统筹协调,营造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区域分工格局
  地方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重复建设和投资过热的源头之一。一是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工作的统筹管理,指导地方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等,科学制定重要经济指标,准确把握发展重点,并实施配套的差别化政策。二是加强对跨地方产业合作的支持协调,完善在产业转移、转移支付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三是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指导。推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资本技术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城市为载体,发展先进服务业;以广大县域地区为载体,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
  (四)加强政府能力建设,营造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环境
  政府自身素质能力对产业转型升级进展有重要影响。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和系统分析在技术进步、淘汰落后、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出现的具体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特点和规律,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善于通过规划、政策、标准、信息等手段,指导产业发展。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科研和共性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园区开发和管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五)加强改革创新,营造有利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环境
  产业转型升级中既存在“政府失败”,也存在“市场失败”,要通过市场手段弥补“政府失败”,通过政府手段弥补“市场失败”,关键在于加强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与宏观管理界面适当区隔的中观层面的产业管理界面,形成分工有序的政府组织结构,推进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划分、科技体制和产学研合作体制、行业协会利益诉求机制等改革。二是深化市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应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更多利用市场化的力量推进转型升级。三是支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支持企业关注环保、安全、就业等社会事务,在扩大就业、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公益等方面履行更多社会责任。
  
  (黄颖,1976年生,湖北枝江人,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博士。研究方向:工业经济、产业政策、宏观经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4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