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产业互动的障碍因素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百侠 王向华 陈 金
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展活力之后,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集聚区和经济核心地带,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和中国经济建设的新亮点,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产业互动的制约性因素,提出突破区域壁垒走向真正的产业联合的途径,对促进“京津冀”地区尽快成为中国经济“新龙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京津冀区域产业互动的主要障碍因素
近年来,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京津冀经济圈一直未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有机整体,缺乏一个稳定的合作机制,在港口、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无序竞争,使得区域整合效益不能发挥。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制问题。因国有经济比重较高,这一地区发展受行政影响较大,其显著特征是:地方政府处于较为明显的“强势状态”,政府对企业干预比较大,“有问题找市场不找市长”,多数场合还不可能,“亲商”环境相对较差,整个区域经济带有浓厚政治经济色彩。
二是缺乏区域观,诸侯经济割据。区域壁垒导致产业难以实现优势互补,这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矛盾。区域行政壁垒严重,竞争大于合作,甚至没有合作,致使京津冀地区产业关联度小,没有形成彼此能够互相带动的产业链。
三是区域间要素流动阻力比较大。城镇体系欠完善。整个地区城镇等级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间层次的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发展水平较低;城际之间是一种线性联系,尚未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由于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很高,导致周边区域接受辐射弱。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相互间流动、利用效率非常低。
四是生态环境恶化。突出表现在区域性水资源短缺、水系被破坏、湿地减少、海水污染、赤潮频现,等等。应高度关注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京津冀”突破区域壁垒走向真正的联合的途径
(一)京津冀起飞亟需科学的区域规划做指导
要想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国家应从宏观调控层面上对这一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分属于不同的政府主体,如果不做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就会出现大量不必要的重复。中央及地方政府需要重视整个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空间规划,制定区域规划应着眼整个区域乃至全国,并具有一定法律效应,这样可以有效突破“诸侯经济”障碍,集聚区域优势。形成区域发展规划以后,三地应重新做好城市功能定位。研究区域经济优势、产业链的构成、注重投入产出比及经济发展的前向及后向联系,从财政体制角度开展区域内各地的横向利益分配等,以做到区域发展成本最小化。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通过规划建立合理的分工,密切的经济关系,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市场。
(二)把市场引力视为区域经济突围的主要动力源泉,构筑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市场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原则,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统筹协调、多元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推进,逐步形成良性互动、竞争合作的区域发展格局。尽快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彻底开放,除了要弱化地方行政参与经济的力量外,关键在于培育和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共同市场。各区域可在共赢的条件下提高资源的共享性,包括积极推进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促进产业合理分工。促进跨区域性产业部门的共同发展。为这一地区的起飞提供持久制度性发展动力。
(三)订立有约束力的统一公约和法规
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圈内各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客观要求,符合各经济体的共同利益。为了约束和规范因各自利益而产生的不利于一体化的行为,有必要订立大家共同遵守的统一公约和法规。
(四)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组建半官方的协调仲裁委员会,减少经济活动的磨擦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有一个由各经济体共同组成的组织机构。这种管理组织包括非政府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考虑到目前设立超越行政区的政府组织有难度,可以由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共同组建一个半官方的经济圈协调仲裁委员会。主要职能包括研究制定经济圈统一发展规划和统一政策、组织协商协调、以及仲裁经济纠纷。
(五)构建京津冀硬件的网络化体系
区域经济首先要整合硬件。例如交通方面的优先合作,建立港口协调机制等。联合开展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建设方便舒适的区域“交通走廊”,港口合理分工。
(作者单位:王向华 唐山市迁西县工业经济促进局;冯百侠、陈金 河北理工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8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