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探究舞台,拓展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秀翠
摘要:如今的社会,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灵气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供一个值得探究思考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舞台,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开展探究活动,是如今数学教学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操作”,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旨在唤起同行对探究性学习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探究学习 培养发展 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应以培养研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形成过程及问题解决过程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以及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重要启蒙时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又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条件和手段。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单靠知识的传播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探索经历和过程,曾经有过这些的体验和感触,学生们就会更加喜欢数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能力,同时充分体验学习过程,如同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尽情地翱翔在神秘的数学世界里。
一、认识探究性学习――前提
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科学探究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有基于实验进行的探究,有通过调查进行的探究,有资料分析的探究,也有技能训练的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适时恰当的引导下,通过自身探索相对独立地做出“科学发现”或创造;经历探索规律、定理、概念等的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家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处理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平常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提出探究任务,营造探究的氛围。学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须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二、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它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六个基本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或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进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经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等活动,自己探究数学规律。当然,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探究活动不只是学生独立的个体行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大大提高探究效率。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如果得不到教师适时、必要、谨慎、有效地指导,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探究就不能深入,探究的结果只能停留在浅层的认识活动水平上,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启发和指导,使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找到探究的方向,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进而实现探究活动的目的。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表现。
3、概括探究规律 巩固探究成果
教师充分挖掘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闪光点,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引导学生从一个特殊问题出发,归纳和抽象出一个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变,对相关内容进行引申和拓展,思路不会只局限于书本或现有的理解,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探究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科学精神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的思考――总结
1、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所以能由学生独立探究完成的一般就不采用合作探究。教师要承认并保护每个学生的特权,把探索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要充分信任每个学生的探究潜能。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应该由学生自己悟出来、做出来,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并及时地发现他们创新的火花,这种潜能就会被开发出来,从而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2、给学生探究的时间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从事数学活动,是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保证。教师不能为了节约上课时间,就不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甚至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就越俎代庖,代为探究,以讲授探究代替学生亲历探究来缩短思考时间,这样的探究活动形同虚设,只是走过场而已。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学生走进课堂,就走进了教师早已设计好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与他的“经验世界”沟通,只有通过充分时间的探究活动,才能将知识模块衔接起来。
3、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的探究进展较慢,需要教师的激活和开发,教师的指导不要着急,应给学生拓宽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当看到学生的探究思路偏向时,教师不要急于将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设定的方向上来,不许学生走弯路,使学生的探究思路受到束缚。当所用方法不当时,教师不是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方法,而是帮助学生自我辨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当学生在探究尝试过程中发生错误时,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反思,请同学帮他找一找错在哪里?请他自己说一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角度去完善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4、给学生探究的平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新课程所强调的也是数学探究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教师也不是旁边的观众,不作任何有意义的引导和解释,教师必要的精彩讲解和传授也是一堂课的亮点之处。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主探究,把握合作的时机,协调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提高合作的效果。同时要关注学困生,帮助其共同探究,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体现自身的价值。
探究性学习活动由于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外在的行为活动促进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发展,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者,给予学生活动机会的创造者,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开展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通过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学会怎样科学地思维,学会怎样创造,体会探究性学习的真谛和本质。研究结果显示探究性学习能有效提高并发展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3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