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指向表达与写作。本文基于语文阅读教学,能够跳出学科、走进生活、结合国际,发现具有思维能力的素材。文本载体中所蕴含的思维素材,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通过无意的呈现一个片段,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魅力。这样的过程是融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的,是基于语言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使之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
【关键词】阅读教学 跨学科 思维能力
一、思维之于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阅读教学的载体是文本,文本是人类思想表达的捷径。从浅层次来说文本是作者语言能力的体现,深入一些来说,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从深层次来说,文本即是作者价值观和综合素养的展现,包括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这或许并不是纯语文的。但相反,语文中会体现较多非语文的思维能力,或者说许多其他学科常常谈及的思维能力,都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体会语言的价值和情感,又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人本素养。这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素养架构。在素养架构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需要思维能力,语言的表达需要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能力不仅能用在语言上,更能在生活和其他的学科中慢慢展现出来。
二、跨学科思维素养的发现
我们教师要面对不确定的学生和不确定的自己。青年“怪才”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对未来的种种预测,可以让我们清醒地看到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的大局观和综合能力成了重中之重,我们需要培养完整的人,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的人,能够将各种思维能力灵活运用,而不只是徘徊在信息库里的“机器”。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要自我发展,以核心素养为前提,要有发现的眼光。这样的眼光是综合性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发现思维素材的眼光更重要,因为思维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础。有了可能性才会有创新。
1.要具有跳出学科的眼光
只有当教师在审视语文教学内容的时候,跳出学科本位的思想,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视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才能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思维培养素材。
在苏教版第九册《第一朵杏花》一课中,竺可桢爷爷有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紧密的思维模式,一年一年的观察与记录,寻找到杏花开放的规律,在二三月间,春天将近就开始观察杏花的开放情况。掌握规律,是探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
这样的规律需要归类后成为自我的经验思维。看似这样的思维能力并不是语文课的重点,但有时候多了一份经验思维,便可以化难为易,顺理成章地得到答案。此时的教学跳出了文本,也没有过多的束缚,是一种基于语言文字的跨界思维——经验思维。
2.用走进生活的眼光去发现
走进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多变的,需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数学的运算与科学的实验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现状,语文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当你在进行辩论时,逻辑性的语言是最好的武器。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的需要,阅读中帮助学生提升这类思维能力,能够使这些思维在不同领域得以呈现。
苏教版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从文本来说,是小男孩无意的举动,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中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五角星”。回归生活而言,这样不经意的举动被看作是一种发现,这是对墨守成规方法的质疑,教室里我们可以犯错,专家名人也应以平视的姿态去看待,就像董毓教授说的那样:“批判性思维其实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类似的文本还有很多,阅读与生活密不可分,当我们带着文本走进生活,对思维能力的理解就似乎有了更好的依托。
3.用超越当下的眼光去发现
国际理解,是核心素养中的一条,也是国际社会组织倡导的一项教育活动。对于外国的文化理解与不同的宗教理解都是属于國际理解。这必定成为学生未来必须具备的素养。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国际理解能力,有全球观的学生,除了政治,在很多方面未来国际化的界限将越来越淡化,国际视野必不可少。
例如,《最佳路径》中的格罗培斯是德裔美国建筑师,美国的自由,欧洲的浪漫,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不仅是因为父亲的影响,还有那些西方人所独有的特点,具备自由的创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很多学生,由于受历史文化的熏陶,思想较为中庸与保守,能够脚踏实地地实现人生愿景,这是应该被肯定的,但跳出当下,我们看到学生发展的未来,需要创新的、申辨的思维,需要符合时代背景、紧跟时代步伐的思维,需要自由奔放又符合人类发展的思维。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提高的视野,拥有国际文化理解,提升学生的高度。
三、思维素材的渗透运用
当我们能够跳出学科、走进生活,带着国际理解,那么语文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大语文。语文不拘泥于教法,不局限于教材,不限制于目标,语文学科只是众多学科中的一类。我们最终的追求不是培养一位语言学家、一位文学家、一位作家,而是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塑造一个综合的、完整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切实关注语文课堂中和语文学科外学生素养的培养。
1.迁移类比,跳出学科以思促写
在教学中,教到什么地方为止,需要加一些什么?教师要跳出语文,要让学生能看到科学、数学、历史的影子,这样的意识必须要有。
苏教版《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用语言文字阐释大自然给了人类多种启发,才有了一项项科学发明,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必定是感兴趣的,但是文章的冲击点在哪里,是学生看到某些事物,能联想到什么,创造出什么?即联想思维与想象思维的发展。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收集整理文字,最后形成自己的表达,这样的活动基于文字与语言,既是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语言能力的训练。
2.活化延伸,走进生活化难为易
时常听到有数学老师会说“这个学生的立体图像概念真的很抽象”,所以很多时候数学老师便会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结合教学点进行教授,将有共同特点和标准的事物“聚合”起来,找到共性与本质,抽象化的内容便更加清晰了。然而,在阅读中看思维似乎是个抽象的举动,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无意的渗透,能成为学生处理问题的重要筹码,能使思维的发展愈发有效。
例如,在苏教版第九册《剪枝的学问》一文中,王大伯修剪枝叶,为了来年更好的生长,就像生活中很多事情,那些看似重要的小细节,实则无关紧要,那就毫不迟疑地放手,把最有价值的留下来。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马上领会其含义,而有部分学生,对于这样的概念是极其模糊抽象的,无法明白这样的逆向思维,是一种舍得“删减”和“放手”,很多时候舍去是为了更好的获得。这也是这篇阅读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笔者便将此板块的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们讲一讲身边的小故事,从一件件与他们紧密联系的事件中,明白这个道理。打开学生们记忆的大门,想一想,曾经多少次笔者因为“不舍”而错过了一些美景,抑或者笔者曾大胆地“舍”,狠心地放弃,却换来了小小的成功。
如何将问题简单化,这就是逆向思维给予我们最大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活动,并没有脱离语言建构,却加深了思维价值的体现。
3.点化人文,打破思维禁锢
随着国际化的界限越来越淡化,学生们接触英语的时间也越来越早。从一开始学单词到词组,简单的一句问候到复杂的动宾结构,很多学生的本子上会出现多种“中国式”英语,无法改变固有国语模式。
在阅读中,我们总会注意人物的精神或鲜明个性;在教学中,我们大多数会探究人物的精神,却很少提思维的品质,教学也往往以思想感情为主,却忽略了蕴含其中的思维品质。而很多文章,尤其是国外名人名篇,由于其文化宗教的不同,思维品质也大相径庭,在阅读中若能不经意地渗透人文背景,使学生的眼界走向国际化,学生的思维便不再固化单一。
语文阅读都是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的,而又渗透在一些故事和情节中。阅读文本中含有丰富的思维素材,发掘和合理运用这些素材,既不会违背语文教学的初衷,又能培养出未来需要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3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