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波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精神。于是,加强学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已成为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追求目标。本文就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合作学习中应该加强的手段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很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合作学习 任务 分工 讲评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所谓“合作”,这里指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生生、学生与家长的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此氛围中不断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合作情感,不断推动合作行为,逐步具有合作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肖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从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合作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并被广泛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好处: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
  2.小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虽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独立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有互查作用,能使学生从别人的错误和方法思路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5.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有利于开展有竞争的合作,还可以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提高了教学时效。
  6.小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
  既然小组学习好处那么多,作为老师为何不多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呢?在教学中,我是能用则用,但不滥用,如,读书时,小组评读;学习课文时,小组交流、讨论;课文延伸时,小组合作表演;预习课文时,小组汇总交流等等。通过小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了在合作学习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学习语文时应做好四点:
  一、小组组建要合理
  1.合理搭配。学习小组成员搭配的最佳方案是好中差各1~2名,这样的互助小组才能更好地互助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选好小组长。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因而应该选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组织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做小组长。
  3.培训好组长。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问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的不同见解,并及时准确地汇报,以便于教师能够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4.轮流做组长。当第一位组长已具备一定组织能力时,就要更换组织者,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组织能力,产生多位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个别差异的不同,会明显表现出不同组织水平,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能因学生的差异就剥夺其发展的权利,要给予他们机会,要致力于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能力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合作要有任务
  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问题要紧扣教材,围绕重难点,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即适中又准确,切忌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如在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我在学生读懂故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供:说说国王为什么选择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做继承人?这道题如果不给提示的话,学生是无法找到突破口的。我给予了一定的提示,片刻思考后学生踊跃发言,连平时在课堂上不爱说话或不敢说话的学生也积极发言,参与交流。因此,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题目的难度要适中,既要把握好教材,更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学情。
  三、合作要有分工
  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人,因此要由学生轮流主持,人人发言。教师相机指导,促使学生深入讨论。常言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性格。”,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的能言善辩乐于表达,有的沉默寡言但却善于总结。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使其各尽其才,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否则适得其反。如在学习《送阳光》一课时,由4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我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1名主持人、1名记录员、1名报告员、1名检查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各司其职:主持人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还分别担当“我”“奶奶”“解说员”等。结果学生对课文理解得非常透彻,尤其对“我”给奶奶送阳光的心情和奶奶的话到理解,也能在讨论和演示中很好地表现出来。课堂语文合作学习成果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做贡献的思维结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也使教师的教学面向了每一位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合作后要讲评
  合作后要做好总结和讲评工作,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如果班级初建“互助小组”,请一两个成功互助学习的小组示范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也很有必要,或者也可以让这些学生当评判员分布到各小组参与评价。小组学习结束后,要充分肯定讨论成果。如在学习古诗《江雪》时,我首先请学生在小组内质疑,解疑,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时未解决的问题:诗人写老翁“独钓寒江雪”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我当时马上肯定道:“你提的问题真好,有深度!”然后组织各小组再次讨论。第二次交流时,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我对他们的各种理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你说得真好!”“你能理解得很深刻!”“你有这么独到的见解,太棒了!”这些话使学生获得求知的乐趣。
  总而言之,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想境界。我认为: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才是语文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3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