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模式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薇
摘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按照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顺利完成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使命,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模式创新
1.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必要性
1.1、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主阵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正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给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特有的高贵的道德理想、人文素养,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拜金主义所取代,大学精神正日渐式微,逐渐失去其作为精神和道德家园的地位。
而对于这种现象教育者常常以“空洞说教”的方式,使其转变思想服从社会需要。但这种方式很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思想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要使思想教育工作有成效,就必须在理念上实现与时俱进,将大学生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在思想教育的方法上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主动协调好与大学生的关系,使学生感到自己处处受到关心爱护、尊重与信任,从而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消极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和接受而不是表面的被动服从,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2、坚持“以人为本”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个人人生的成败。对个人来说,人格的高尚与卑劣,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是人生的重要价值尺度。没有完善的人格,很难谈及家庭、事业、人生的成功与辉煌。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者,都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回、锲而不舍的毅力。爱迪生认为:“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2.“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育人之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着力建设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努力探索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必须与时俱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和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校主导、社会引导、家庭协同等各要素的育人功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和谐引领学校发展。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同时,特别注意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作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最大化。
2.1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马克思曾经说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们所提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理念,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实践活动。
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高地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科学课教师的遴选、培养和管理机制,着力建设好一支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科研水平高,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教书育人的表率,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师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的队伍中来。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必须根据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高度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结构,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2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思想教育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妥善解决问题。比如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高校中贫困生的现象,贫困生的情况触目惊心,严酷的现状让人忧虑,这背后也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着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制约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2.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学生,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
“以人为本”,是人文科学的核心问题。人文学科的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人格与尊严,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坚持在主体性中主导、在主导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采取“双主体、互动式”的教育方法,把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实践者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内驱合力。在工作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方法,提高技巧,体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教与学、主导性与主体性的辨证统一,把大学生塑造成具有优良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
总之,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当前教育思想中的主流,符合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完整的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取得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的胜利,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领引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的实际出发,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灌注和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引导和家庭协助育人功能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管向群.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2006,10
[2]李宁宁.张亚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灵魂.江西教育科研,2005,02
[3]田建国.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中国教育报,2004,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7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