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清平 王兴东 王瑞青

  摘要:失业压力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而结构性失业问题在我国已相当突出,它已成为我国失业类型中的一大类,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文章分析了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现状,探讨了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失业;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失业
  
  研究就业和失业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宏观经济重要风向标之一的就业率和失业率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总体上看呈增长趋势,从2001年的3.6%到2005年的4.2%,增长了0.8个百分点。尽管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003年达到4.3%的一个高峰后,2004年、2005年都为4.2%,比2003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但我国的失业压力将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尽管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但失业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在我国总量性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背景下,结构性失业成为治理我国失业问题的“硬核”。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在我国相当突出。它已成为我国失业类型中的一大类,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认真深入地分析结构性失业问题,积极寻求结构性失业的形成原因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课题。
  关于结构性失业问题,有关经济学理论已专门研究过。不过,这些理论一定要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经济学理论指出,结构性失业与劳动力市场较为长期变动相联系。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特点,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失业,就为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的流动能迅速适应这些变动。但由于劳动力有其一时难以改变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和性别结构等障碍,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从而就会出现失业,即结构性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种失业的根源在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及结构性失业现状
  
  (一)高新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等高级人才缺乏
  我国高新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等高级人才缺乏,而这样的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完成。这就导致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现象。在一些媒体中,经常有高薪诚聘经理、董事、学术带头人等的各种启事,其年薪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不等。但应聘者却很少,因为很少有人能够胜任所应聘的工作。
  (二)有一“技”之长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部分人曾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需要许多熟练工人进行劳作的工作,几台机器就可以代替他们完成任务,而他们的这一“技”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如今的生活需要,甚至毫无用处。并且他们也只有这一“技”,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他们最终变得无“技”可谈。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
  这是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我国农业大多数还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不少地方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投入多产出少,有时甚至血本无归。于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业,进入城市,想进入其他行业谋求发展。但他们文化水平低,信息不灵通,除了卖力气以外,无任何劳动技能,因此,他们在城市里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
  (四)高校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怪现象
  一方面是不少企业对人才的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却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作为国家精英的大学生,他们的就业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最不用担心的事情。然而,随着1999年高考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2003年毕业并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时,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客观现实。
  
  二、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落后,对高级人才的培养、选拔、利用机制不尽合理
  根据教育专家统计分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阶段,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其中北京适龄人口的43%在接受高等教育。但这只是对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言,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镇以及全国的农村来说,高等教育在这些地区仍是精英教育,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处于普及化阶段普遍差距较大。我国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也相差甚远。虽然我国从整体上来看,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较高,但有些贫苦地区甚至连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都未普及。即使九年义务教育能够很好的普及,高中阶段或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然相当落后,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率非常高。教育的落后,使得广大劳动者的学习、适应、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受都到较大影响,从而使他们很难尽快地适应劳动力需求的变动。可见,教育发展的滞后为我国劳动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本造成根本性的障碍,进而导致结构性失业。
  我国对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往往评资论辈,这在领导的提拔和任用方面尤为突出。另外,国家在对人才的选用方面也没有采取很好的利益激励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留学人员(包括公派留学人员)学习期满之后往往会选择留在国外。他们并不是不愿效忠祖国,而是国内科研条件差,配套设施跟不上。近年来的“出国热”也反映了人才流失的严重。
  总之,我国的高级人才相当缺乏,在某些领域里,人才甚至出现空白,高级人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发展的步伐,也造成了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现象。
  (二)体制转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遭到战争破坏,城镇失业人数众多,失业率超过两位数,因而政府采用“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的办法扩大就业。在当时新政权刚刚建立,稳定局势和恢复经济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形势下,上述牺牲效率求得稳定的就业政策具有必要性。然而超越市场经济原则的就业方针,并没有随着经济恢复时期结束而终止。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一“技”之长的人们,由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变得无“技”可施,便被推入了失业者的行列。另外,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同地区、行业、工种的劳动力需求结构随着技术、经济、偏好等因素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动;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结构通常难以立刻做出充分反映,而是需要在或长或短的滞后期内才能完成必要调节,这样就导致结构性失业。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
  这些人是现成的或潜在的失业人口。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自然会流向城市,这会加快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但与此同时,这也给就业带来压力。由于他们无一技之长,往往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这实际上就是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结构性失业的表现。即使他们能找到工作,但也只是一些保安、服务员及建筑工人等一类的简单劳动的工作。这些工作往往有年龄要求,而且随意性较大,并且由于这些无技能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他们随时都有失业的可能。这也构成了潜在的结构性失业。2004年广州等地开始的“民工荒”实际上反映了由于技能缺乏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四)高等教育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及大学生观念、知识技能等的缺乏
  计划经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消极影响现在仍然存在。这表现在对我国高校的治理上仍然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机关治校为主,教授们参与高校治理不足,这就难以保证通过使一些学科专业灵活变化来较快速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对于一些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并不是大学生真的毕业后就失业了,而是大学生本身知识、技能和观念等主观原因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等方面的客观原因所导致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6.
  2、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3、席恒.论高等教育的供给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2004(5).
  *本文受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构性失业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ZX06-37)资助。
  (作者单位:白清平,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王兴东,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王瑞青,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0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