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兴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以学习者和教师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念及策略。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关键词:英语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小组;合作学习
  
  一、引言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倡导实施的,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发展成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为理论基础。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了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合作学习的特点
  
  合作学习是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学习者通过共同努力,最后形成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的产品。它是学生在一种积极的目标互赖情境中,为完成同一个奋斗目标,彼此互助,共同工作,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其核心是不同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它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美国约翰逊兄弟(Johnson & Johnson,1990)的研究发现,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5个: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即学生们要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目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合作学习体现了一种团队精神。面对面的促进性(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促进性的互动,它是指学生相互鼓励和支持,彼此为取得良好成绩、完成任务、得到结论等而付出的努力。个体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Personal Responsibility)――即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井同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人际和小组技能(Interpersonal & Small Group Skills)――即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交技能,使他们彼此认可,相互信任,准确交流,实现高质量的合作。小组自评(Group Processing)――即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
  
  三、有效的合作学习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按照该大纲要求,有效地将合作学习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合理分组
  这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共同学习。教师在编组时,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难免会有差异,为了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教学中可采取小组(4-6人)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比较理想的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小组间水平相近,每小组中尽量使成员在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保持合理和差异。这样就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弥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课前任务分配
  这是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较高要求。教师首先应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单元主题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活动相关的主题、思路以及相关资料,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有一定的基础,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参与的,同时又具有实用价值的合作内容。
  例如在讲授高教出版社的《商务英语精读》第一册第四课Jobs and Occupations时,教师可根据课文主题提出问题:
  1)What is an ideal job? Besides security,good pay,what are the things people may consider?
  2)List the jobs you know.
  3)Do you prefer to be an employee or employer?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任务提出后,要求小组成员积极收集资料,并合理分工将采集的资料总结归纳,形成小组最后陈述的观点与看法。收集资料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其获取的知识量远远超过了课文本身,集体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就一两个小主题而得到全方位的信息,而这全面的信息又无疑为其完整的陈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效果远比教师一个人的讲解强。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最大优点是使语言在真实环境中得以运用。教师在遇到适合学生表演的文章时,可将主题切为假设的场景,而由学生来表演的一场戏。例如:“新编实用英语”第一册第三课讲述的是如何留言,而第四课讲述的如何预定酒店房间以及酒店服务指南。教师可以考虑将两课内容综合起来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某人出差前通过电话向一家酒店预订房间,碰巧酒店前台工作人员不在,另一工作人员作了留言纪录,前台工作人员通过留言纪录与客人取得联系,顺利地安排了房间,并提出了酒店对客人的要求――预付10%的定金。客人在前台拿到了钥匙,侍应生礼貌地接待客,客人接着又叫room service waiter送餐,最后由于对酒店周末不提供房间清扫服务而向客房部经理投诉。衔接得当的故事情节为学生的表演提供了充足的角色:boss,guest of the hotel,receptionist,clerk of the hotel,bell-man,room service waiter,resident manager.合作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翻阅相关资料,共同设计台词,然后合理分工,各尽其职,承担适合自己的角色。
  (四)适时增加游戏竞赛环节
  寓教于乐,这是对学生而言非常受益的一种方式。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度的游戏,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教版商务英语精读第五课内容为“Eating Habits”,由于课文内容涉及到吃,教师可于授课前提供四个小标题:meat & seafood;vegetable;fruit;dessert& refreshment让各小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充实内容。上课时可先将小标题列出,然后由各小组成员依次上台填写,为增加趣味性和刺激性,每组的成员写完后可要求下一组的成员填写规定的栏目,并且每位学生从写到离开的过程不超过十秒,否则予以扣分。游戏环节的增加使得原本有些枯燥的了内容立刻鲜活起来,同时由于准备的充分,各栏目的内容学生填写了整整一黑板。
  (五)展开辩论

  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略高,可考虑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辩论的形式可参考大学生辩论赛的做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程度,将原小组合并为正方、反方两大组。辩论简化为两大步骤,第一步为双方就各自观点而做出的总结承词,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第二步为自由辩论阶段,一方通过仔细听取另一方的陈述而发现其破绽,就此提问,请另一方选手做答。《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第三课A look at tomorrow讲述的是电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就课后习题Do you think computers will completely replace human beings in the future?Why?将学生分解为正反两方,就各自支持的论点展开辩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也大大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自信心。
  (六)合理分解练习
  大学英语教材一般编写比较全面,每个教学单元后都附有大量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对每一部分的练习一一讲解,提供答案。我们应将合作学习的概念引入教学,也就是将课后练习分解,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承担一个或几个部分的练习讲解。通过讨论或查阅资料,各组成员综合得出本部分最佳答案,该组成员对别组成员的提问做出相关解释。在这过程中同样可以采取激励措施,组与组之间比,看那一组的准确率高,谁的解释最精彩。很多时候小组成员经过讨论仍然无法确定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做一些引导,启发直至得出结论。并且将这些学生未完全掌握好的练习布置成书面作业,供同学们课后消化。
  
  四、小结
  
  合作学习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再简单地是一个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扮演“导演”的角色,教学中应注重过程辅导,强调知识的建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创造力、活泼其想象力。合作学习的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摆脱原有的固化思维,根据课文内容和要求来设计课堂的合作模式,以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创造一种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的同时也要承认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发展,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形式的评价观。提倡一种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体系,而非只以一张考卷的成绩为标准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不同水平差异。
  
  参考文献:
  1、庾鲜海,王月会.合作学习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3,24(3):63-65.
  2、王坦.合作学习简论[M].中国教育学刊,2002(1)32-35.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4、徐锦芬,彭仁忠,吴卫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5、Ur,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