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业、服务业增长对国际贸易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 飞
摘要:国际贸易的发展必须以国内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增长与国际贸易增长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农业和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不大,而工业年增长率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显著影响。因此中国必须发展优质、高产、高效、集约化的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向循环和集约型转变,积极提升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制定服务业外向型发展战略,以人才和创新推动服务业的国际参与能力的提高,以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业;服务业;国际贸易;相关性分析 ;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2-0009-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强劲发展,按照现阶段发展趋势,若干年后国内市场必将处于饱和状态。彼时,国际贸易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续动力。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必须以国内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依托,没有国内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我国必将处于被动地位。基于未来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国际贸易必须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依托的事实,笔者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分析农业、工业、服务业对国际贸易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研究的理论背景
国内外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对该问题的讨论大致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讨论。这种讨论致力于区分是国际贸易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还是经济规模的增长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第二,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际测算。这种研究一般承认国际贸易增长推动了经济增长,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方法测算国际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1]。
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问题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的“地域分工学说”和“剩余产品出口学说”包含了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在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上,经济学家D・H・罗伯特逊于1937年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并很快得到了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支持。20世纪50年代,R・纳克斯在《贸易的格局与经济发展》一书中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这一学说,从而在学术界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后来形成的R-N学派认为,国际贸易除可以带来直接的或静态的利益以促进经济增长外,同时还能带来间接的或动态的利益。克拉维斯在20世纪70年代对“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进一步发展,提出“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处于从属地位,而不是“增长的发动机”[2]。
在国内,为了考察我国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如杨全发、舒元在论述了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后,利用巴拉萨和费德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3];林毅夫、李永军使用修正传统的单方程组的模型测算出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姚丽芳利用进口分解分析法测定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5];张小济、胡江云对进口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做了探讨[6]。
从国内外的研究看,大部分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上,而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笔者在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增长假设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国内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上。
二、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水平研究中,各行业的年增长率作为衡量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被学者们在研究中广泛使用。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增长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此在样本选取上采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来衡量国民经济中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而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本文主要选取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来衡量[7]。在研究中,笔者选取了1989-2008年共20年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出口、进口贸易的年增长率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20年的增长数据基本上客观反映了我国三大产业及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状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1989-2008),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相关性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有密切关系。在回归分析中,所关心的是一个随机变量对另一个(或一组)随机变量的依赖关系的函数形式;而在相关性分析中,所讨论的变量地位一样,分析侧重于随机变量之间的种种相关特征。在此,笔者将先用相关性分析,来确定农业、工业、服务业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的种种相关特征,再利用回归分析来计算工业、农业、服务业对进出口贸易的贡献率。
三、数据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本文用spss13.0对原始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进行双侧显著性检验,主要是为了分析和验证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是否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的年增长率存在依存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的方向[8]。经过spss13.0软件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工业的年增长率与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607,双侧检验P值为0.005<0.01,这表明工业的年增长率与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业年增长率和出口贸易年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08,服务业的年增长率与出口贸易年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383,相关系数都比较低,而且呈非显著相关关系;农业年增长率与进口贸易年增长率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52,但并不显著,工业和服务业的年增长率与进口贸易正相关,但呈非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在分析结果中我们发现,进口贸易的年增长率与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630。
(二)回归分析
虽然相关性分析表明只有工业的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有显著性影响,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来计算农业、工业、服务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的具体贡献率,计算得出的进出口贸易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回归系数可以相对客观地反映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影响程度[9]。基于研究的重点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对进出口贸易年增长率的贡献率,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中我们对线性回归的模型拟合优度指标不做严格限定。
1. 出口贸易年增长率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增长率的回归分析。笔者以出口贸易年增长率为因变量,以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增长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回归分析模型:
Y1=-0.118+0.093X1+0.559X2+0.138X3
其中Y1表示出口贸易年增长率,X1表示农业年增长率,X2表示工业年增长率,X3表示服务业年增长率。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的贡献率最高,为0.559,其次是服务业为0.138,对出口贸易增长贡献率最低的是农业,仅为0.093。
2. 进口贸易年增长率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增长率的回归分析。笔者以进口贸易年增长率为因变量,以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增长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对进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回归分析模型:
Y2=0.063-0.296X1+0.168X2+0.249X3
其中Y2表示进口贸易年增长率,X1表示农业年增长率,X2表示工业年增长率,X3表示服务业年增长率。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年增长率对进口贸易的贡献率为0.168,服务业为0.249,农业的贡献率为负-0.296。
四、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结果分析
通过对各项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 农业的年增长率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不大。从具体分析结果来看,农业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仅为0.093,对进口贸易的影响为负。这说明,我国农业的发展尚未与国际贸易建立密切联系。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所生产的粮食基本都用于国内消费,用于出口外销的比较少。而根源在于我国农业是小农分散经营,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无论是在生产规模、生产效率,还是在竞争力上,中国企业都不能与国际竞争抗衡。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整个产业链不具备参与国际市场分配和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我国农民组织水平不高,缺乏有综合服务能力的中介组织,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经营主体,使中国农业在根本上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的农业进行竞争的能力。
2. 工业的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工业增长对出口贸易具有显著影响,这是因为中国工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大力发展。现今中国已有“世界工厂”之称,可见中国工业发展之迅猛,因此工业的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也是实力体现。尽管如此,中国工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导致产品附加价值低。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中国低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生产过剩,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产业的生产能力不足。二是企业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效率不高。这与中国科技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现阶段,中国的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三是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规模效益。在中国产业规模结构中,大企业所占比重偏小,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过大,特别是在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中,如汽车、钢铁、机械和石化等,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过小、生产分散等问题。
3. 服务业对进出口贸易年增长影响不大。中国服务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服务业年增长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的影响都不大,这说明中国的服务业尚未走出国门[10]。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美国为例,服务业已占到了GDP的70%。中国也制定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政策,因此,积极发展中国服务业,并使之与国际服务业接轨,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笔者提出如下提高国际贸易年增长率的对策。
1.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集约化的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在满足本国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努力与国际农业接轨,发挥中国农业大国的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11]。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相对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优势。在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学会避开“绿色壁垒”,积极收集国外农产品的质量体系标准,并应用于中国自己的农业生产当中。只有在农业生产中严格执行这些标准,才能生产出符合国际需求的农产品。同时要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三是完善国家支持农业产业政策体系。从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对国内农业进行大力扶持,使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极大的竞争优势是各个发达国家的通行经验。我国也应建立一套对农业全面支持的政策体系。政府应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技术培训、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政府有必要加强出口补贴之外的其他出口促进措施,以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2. 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向循环和集约型转变,积极提升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随着中国工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来说,仍然是中国传统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最具国际竞争力,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也最多。中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国内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较高的质量优势。但是,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化大型工业企业较少,并且主要是国有企业,这就导致中国工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下游,国际竞争力偏低。为了提高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政府加强对企业研发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工业产业中的很多行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将有效地保护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工业产业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据领先优势,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研发核心技术,带动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真正地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推动国内工业企业的整合与合作。国内企业大多缺乏规模效应,缺乏合作,这样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逐步地、有规划地把同一行业的企业有选择地整合在一起,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使这些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3. 制定服务业外向型发展战略,以人才和创新推动服务业的国际参与能力。首先,明确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中国服务业本身发展水平不高,行业分工不明晰。因此,要提高服务业的国际参与能力,应确定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及发展方向。从长期发展来看,以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提升中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是加速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其次,调整和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明晰分工。中国应继续发挥传统服务业的优势,如旅游服务、劳务输出、运输等行业,可根据它们的经营规模、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引进人才,自主创新,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增加服务贸易的附加值,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国际参与能力。同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并将有潜力和相对优势的行业确立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虽然现阶段中国服务业国际参与能力较差,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但是对于服务业的鼓励和扶持是绝不能放弃的,这关系到一国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第三,加强和改善服务业管理。我国服务业国际参与能力不强,国际竞争能力较弱,这与服务业管理体制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改革旧的行政性管理体制,建立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分工相契合的体制就成为发展服务业的当务之急。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一是选取数据的年限有限,只选取了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具有片面性;二是选取的数据只有年增长率这一个指标数据,难以全面衡量农业、工业、服务业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采用较多的指标,以求全面有效地衡量农业、工业、服务业与国际贸易的影响关系。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林德特.国际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
[4]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2001,(9).
[5]张小济,胡江云.自由贸易的背后:进口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J].国际贸易,1999,(4).
[6]刘晓鹏.我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1,(5).
[7]董秘刚.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0,(11).
[8]冯正强.区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模型研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9,(6).
[9]赵峰.改革开放三十年甘肃省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回归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
[10]陈丹妮.农业国际化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优势[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5).
责任编辑:武玲玲
责任校对:张增强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n the Increas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the Increasement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Sun Fei
(Peridical Office,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hould bas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me economy. By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n the increas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the increasement of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service industry, we can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increasement rate of agriculture and service indust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s not big, while there a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the industrial increasement rate. So we should develop the good-quality, high-production, high-efficiency and intensive agriculture, take par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quicken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y, promote the tranformation of industry to the circulation and intensive style, rise up the export competition power of industrial products,form the exter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ge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capability of service industry by patent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e; industry; servic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ive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7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