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区域战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宁 罗军林 张丽丽

  [摘 要] 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应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前者是客观基础,后者是发展方向。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经济的发展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建立其竞争优势。对河北省的资源禀赋及区位比较优势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找出差距,培育集群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7-0018-04
  
  一、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
  
  比较优势是由于地区特殊资源和区位状况而形成的发展经济的内在有利条件,是地区经济发展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笔者从其内涵出发,构建多层次评价体系,并选取有代表性地区进行对比分析。
  
  
  (一)建立指标
  首先,三个一级指标:区位指标、资源指标和产业指标。在一级指标下细化若干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衡量。对二级指标又设计了三级指标(见表1)。根据调研获得相关数据。区域比较优势存量比较重要,尤为重要的是进行不同层次指标比较,获取竞争优势。
  
  (二)指标解析
  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和立足点。为了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比较优势,我们对其指标进行赋值,引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1. 定量分析。资源指标和产业指标可以获取准确的数值,利用区位商分析方法加以比较,区位商是现代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区域产业优势的指标。其计算公式:
  LQij=(Lij/Li)/(Lj/L)(1)
  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i表示i地区的全部产出;Lj表示全国j行业的全部产出;L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出。LQij>1表示该资源丰富或行业发展迅猛,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
  
  2. 定性分析。之所以进行定性分析,是因为区位指标中二级指标不能用具体的数字表示。定性指标有3个选项A、B、C。第一步,令A为1分,B为3分,C为5分(分值越高表示此项指标越占优势);第二步,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对相应指标进行赋值,对环中心城市和交通状况进行分类(见表2);第三步,对区位指标赋以权重②,同时构建公式:
  L=αC+βR+λS(2)
  式中:L表示区位指标;C表示陆路运输;S表示海洋运输,其权重分别为?琢、?茁和αβ。
  
  二、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的本质和核心在于经济的要素禀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河北省地域辽阔,地形多样,矿产资源丰富,内环京津,外接渤海的经济地理特征构成了独特的区位优势,为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一)区位比较分析
  根据定性分析可得表3,表3显示该地区区位上有很大优势具体表现为:
  1. 环京津优势。河北省环绕北京和天津两大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必经之路,又是山西、内蒙古及西北地区通往京津及天津港的重要通道,因此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同时京津两地经济发达、市场广阔、科技先进、信息灵通、人才济济,加强与之联系和协作,利用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对于实施对外开放、科教兴冀十分有利。同时,其又是商品、物资、能源的最近最大供应地。京津两市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对其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利用此优势形成京津冀经济区,这是其他任何省份都无法比拟的。
  2. 环渤海湾优势。河北省地处渤海湾的中心地段,海岸线487公里,沿岸港口众多,是发展海上交通运输的基础。如:秦皇岛港已建成中国最大的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输出港;京唐港、黄骅港也正在大规模建设。另一方面,渤海湾海洋资源丰厚,海洋产业开发前景广阔,有利于实施以环渤海湾地区为前沿的对内对外开放,大量吸引外资,增加外贸出口,扩大与沿海诸省及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带动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资源比较分析
  河北省地质结构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许多矿产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③;矿产资源丰富,石油、铁矿和磷矿等资源的区位商均大于1,尤其铁矿为5.561;菱镁矿和煤矿区位商虽然小于1,但储量很大。另外,87座高校位居全国第四。其人力资源中大专以上人员LQij=1.022超过山东,接近浙江;而技术人员区位商各省市比较均衡,差距不很明显。总之,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见表4)。
  
  (三)现有产业比较分析
  国家大力发展“环渤海地区”的战略目标的提出使河北省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结合其他省市实际经济状况,利用公式(1)求证,可得到三个产业的区位商。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各地的产业状况,计算其增长指数。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区位商为1.22。而各省的第二产业和工业总体上比较均衡,相差不大,山西相对高一些,区位商为1.18,但山东增长指数最高为19%。在第三产业方面,各区域差距不显著,但浙江省的增长指数有明显的优势,接近15%。相对而言,各地产业指标没有差距,但山东、浙江总体上占有一定优势。
  1. 大型工业。2004年河北省钢产量5641万吨,占全国钢产量的20.71%,为中国的产钢第一大省,相当于世界第三大产钢国美国的57%、第四大产钢国俄罗斯的88%。钢铁业是第一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并具一定优势,但优势却在弱化,亟待进行技术上的自主创新,以进一步促使其成为钢铁强省。另一方面,化工和医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全国重要的化工医药基地,化学原料药、感光材料、纯碱、钡盐产量位居全国榜首。
  2. 中小型产业。河北省产业集群迅猛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促使形成和扩展专业化的区域市场,培育核心产业,发展企业间相互分工合作,组成产业链条,大大地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1)历史形成的传统产业。在传统产业中,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如:有欲建成“中国皮都”的辛集皮革;有历史悠久,已成为全国最大丝网生产基地和丝网产品产地的安平丝网。这些传统优势产业文化底蕴厚、品牌价值高、发展潜力大,不仅在县域经济中举足轻重,而且在国内国际久负盛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培育的特色产业和崛起的新兴产业。经过几年来的发展,一些特色产业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强的市场占有率和行业控制力。如:有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清河羊绒;有北方最大家具生产销售基地的香河家具;有全国最大的箱包产销市场的高碑店箱包。新兴产业是市场竞争的优胜者,在市场格局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如:产量居亚洲第一的宁晋单晶硅、桃城焊管;占全国近一半市场份额成为全国最大橡胶、化工原辅材料集散地的桃城工程橡胶。这批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竞争优势明显,形成了对地方经济的有力支撑,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由以上分析可知,河北产业集群发展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见表5)。企业的个数、产值以及增加值远远小于产业集群发达的浙江和广东。究其缘由:(1)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未能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发挥产业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其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2)产业规模小、链条短,集群优势不突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同行业占主导地位的大型产业集群较少。更有不少企业产品雷同,专业化分工不明确,产品关联度低,未真正形成诸多企业间相互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条。(3)软硬件建设不配套。产业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良好的经营环境与投资环境。

  
  三、实现区域竞争优势的途径
  
  比较优势仅为获得比较利益的一种潜在可能性,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转化为竞争优势。相比而言,河北省已具备某些比较优势,但经济发展却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因此,必须抓住优势中的优势,加大融资力度,加快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步伐。
  
  (一)发挥区位优势,实现资源禀赋的互补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多种资源要素,京津冀地区在资源禀赋方面具有较大的互补性。相较而言,津冀经济发展的初级要素比较丰富,而北京高级要素较有优势。(1)河北劳动力数量多,而劳动力的发展环境(城市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京津则相反,因此,劳动力形成互补;(2)河北省以工业经济为主,京津处在知识经济发展阶段,所以吸纳两地加工业的扩散和转移并利用地缘优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构筑高新产业带,发展错位和配套产业为两地服务。
  
  (二)大力发展以钢铁为龙头的主导产业
  1.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和行业规划的指导性,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品结构。抓住首钢搬迁和曹妃甸港区建设的契机,使钢铁工业向沿海地区转移,最终建成以此和邯钢为龙头的南北两大钢铁基地,以达到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节约社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
  2. 增强科技投入力度,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支持钢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不断开发具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
  3. 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钢铁工业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充分挖掘能源、水资源、物料方面的潜力,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在减量化基础上实现资源高效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合理开发和支配省内矿产资源,强化境外矿产资源利用程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全球矿产资源战略保障体系。
  
  (三)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
  产业集群已覆盖大部分传统产业,经济规模较大,并具有一定品牌力,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产品外向性不断提高。
  1. 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在全球化与本地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更新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是很多国家政府为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Maillat,1991)。区域经济环境的建立可以通过两种渠道完成:一是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建立或帮助建立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二是企业和个人自下而上的行为,自发的或在引导下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两种方式相互作用。建立物质基础创造富裕吸引力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硬环境);规范行业数据信息服务、法律监督,着眼于培育尊重人才的区域文化环境。
  2. 建立服务支撑体系。加快产业集群的升级,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共性技术研发机构,面向整个产业,实现技术资源共享,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设置产业信息中心,扩大国内国际业务交流,开展电子商务,尽快解决信息闭塞,营销方式滞后等问题。
  3. 合理引进资金,解决产业集群企业的融资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资金、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重点项目扶持资金以及技改项目贷款贴息等项目的资金支持,来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创造方便条件,从而催生相关企业,发挥竞争优势。
  
  (四)优化产权结构,协调各级关系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对市场最敏感,最能把握市场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此外,政府应当发挥极其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不仅要提出调整的思路和规划,还要确定调整的目标步骤,从而将企业行为引导到结构调整的既定规划上来;优化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重点是强化资本运营手段,通过兼并重组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存量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
  责任编辑:关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8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