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东部地区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思敏 朱 轶

   【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我国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东部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由于工业部门的技术补偿效应显著,从就业总量来看,技术进步具有正的就业效应。
   【关键词】技术进步 就业增长 协整 经验研究
  
  技术进步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或技术装备。技术进步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进步是指生产设备、工艺、原材料等要素的改进;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除劳动力和资本外导致产出变化的其它因素之和。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影响就业的因素多种多样,除了资本积累、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之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也倍受大家关注。随着新古典增长理论成为主流,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倾向于承认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是对于技术进步如何对就业产生影响,理论上仍存在很大分歧。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由于区位优势,加之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优势,其工业化进程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一、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机理
  
  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技术进步能够通过创新产品创造新型产业、新型行业部门而增加就业机会,弥补由于劳动力被替代所产生的失业,这被称为就业“补偿机制”。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磨损效应”和“挤出效应”,造成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1、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机制”及其机理
  第二次就业效应: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提高,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下降。在一定收入水平下,产品价格下降直接刺激消费需求的提高,企业得以扩大销售规模和生产规模,从而增加劳动力需求,实现“第二次就业效应”。
  创新“补偿效应”:技术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会替代劳动力,造成结构性失业。但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将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部门和生产服务领域,劳动分工不断细化,从而新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
  资本化效应: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时,技术进步使创建一个生产单位的报酬也增加,投资者被鼓励依据新技术去创建新的生产单位,赚取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利润,与此同时会吸收新的劳动力。
   2、技术进步的就业“破坏机制”及其机理
  磨损效应:技术进步会直接减少原有工作岗位所创造的价值,最新的技术进步水平只体现于最新创造出的机器折本等资本品,原先生产的资本品的生产率相对下降,岗位存续期缩短,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将提前终止该工作岗位,从而减少就业机会。
  技术性失业:技术进步引起的小部分失业。技术进步加速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改造,使得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的同时资本有机构成也大大提高,产业所需劳动力资本下降,形成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
  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在生产效率提高时,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会通过追加资本投入替代劳动力,从而实现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这是劳动力对资本替代的一个反向过程。
  综上所述,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分为挤出效应和补偿效应,技术进步带来就业还是失业取决于挤出效应和补偿效应的大小。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
  
   我们通过考察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技术进步对我国东部地区就业总量的影响。
  1、模型设定
  为了使变量T的系数有意义并避免自相关与异方差的影响,本文的实证模型采用对数的形式,以反映技术进步的就业弹性:
  Ln(L)=c+αLn(T)+e
   其中L代表就业,T代表进步,e是残差。
  2、变量选择
  劳动投入(L):采用东部地区年末从业人数衡量的劳动投入;技术进步(T):采用人均资本存量或资本劳动比衡量技术进步水平,计算方法为:T=K/L,其中K为东部地区可比价格(1952年价格)资本存量,L为东部地区年末从业人口。
  3、数据来源
  模型使用我国东部地区1990―2007年的数据分析,所有数据来源于1991-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2008中国统计摘要》。
  4、协整检验
  (1)我们运用eviews6.0软件对东部地区的Ln(L)、Ln(AK)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表中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t统计量值,***、**、*分别表示系数在1%、5%和10%水平显著,没有*号则表示不显著。)
  从检验结果来看,东部地区的Ln(L)和Ln(T)都是2阶单整,符合协整检验。
  (2)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进一步检验
  东部地区的Ln(L)和Ln(T)都是2阶单整,用东部的数据对以下方程进行回归:Ln(L)=c+αLn(T)+e检验残差e的平稳性结果如表2所示。
  从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东部数据Ln(L)和Ln(T)回归残差的平稳性检验,带有常数项的检验在90%水平接受残差平稳的原假设,而不带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检验中,在99%的水平下通过平稳检验。因而我们认为东部地区的Ln(L)和Ln(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Ln(L)和Ln(T)的协整回归,不是谬误回归,我们得到如下方程:
   Ln(L)=9.937348+0.097764×Ln(T)
  t=931.52736.058611 R2=0.696434
   T的长期弹性为0.097764,即东部地区T增长1%带来0.098%的就业增长。
  
  三、结论
  
  本文采用的技术进步指标为资本产出比,该指标是衡量资本密集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资本的不断深化。通过实证,我们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在东部地区表现出正的就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弹性为0.098,也既是说资本劳动比提高1%带来0.098%的就业增长。在农业部门,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乡镇企业的建设当中;在工业部门,一方面现代化的生产线和自动化管理导致同等的产出水平所配备的劳动力日趋减少,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促使了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产生,被挤出的劳动力在新生企业中找到工作岗位。在服务部门,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其行业结构也逐步发展信息业、技术服务、咨询业、广告、现代通讯、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就业弹性小于传统服务部门。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要大于补偿效应。东部地区由于工业部门的技术补偿效应显著,使得从就业总量来看,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具有正的就业效应。
  
  【参考文献】
  [1] 李勇坚:内生增长与失业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4).
  [2] 钱永坤、宋学锋、董靖: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城镇就业为例[J].经济科学,2003(1).
  [3] 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1999(4).
  [4] 陈安平、李勋来: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04(1).
  [5]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
  
  (实习编辑:郭亚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2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