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小燕 刘海月
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如何进一步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经济学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适用于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在区域内,金融资源更可能从外部引入,从而出现非均衡的增长前景。如果实物资源流入不受区域政策限制,金融资源的流入并不会造成物价的显著上涨,区域就有可能形成所谓超常规的“赶超型”增长。所以,在特定区域内,以区域外融资为主,内部储蓄转化为辅,以金融先行来推动经济发展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金融过程出现曲折、波动,必将影响经济平稳发展和繁荣,严重时将引起经济停滞和衰退。
区域范围内的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成长的量的扩张可以增加区域内资本投入:金融增长能够促进区域内储蓄总量的增长。从众多分散的储蓄主体那里动员储蓄要花费大量成本,包括:集中储蓄时发生的交易成本和为克服信息不对称性,使储蓄主体安心放弃对储蓄的控制权而支付的信息成本。因此,金融制度的完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加速货币储蓄对实物储蓄的替代。储蓄主体投资渠道和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在动员储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分散储蓄风险,从而实现储蓄总量的扩充。一定时期的区域高额储蓄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储蓄能否以较低的成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且增殖,才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大小和方向的选择,必须依靠一系列的金融中介部门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特征随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在资金供求上存在的差别所决定的。金融中介的培育和发展,一方面能够形成以利益为导向的互补和竞争并存的多元化储蓄-投资渠道,凭借反映资金稀缺度和收益报酬率的利率杠杆和多样化的金融资产有效地分配储蓄,引导储蓄流向高收益投资项目,解除那些效益好、潜力大的非国有部门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降低金融中介的交易成本,保持资金供给价格在较低水平上,刺激投资主体竞相投资,从而达到缩短储蓄-投资转化的周期,促进有效的实质资本的形成。
二是区域的要素生产率是金融成长在质上的反映。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的内动力,无论是社会生产力体系中诸要素面貌的重大改变,还是经济机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亦或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和产品竞争力的迅速增强,均离不开当代科学进步的巨大作用,科技进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投入的竞争,只有对科技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保持高强度的投入,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普及才有物质保障。金融成长客观上推动了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进程,从而一方面为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可为科技成果迅速传播、普及缩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区间提供帮助。
纵观我国现阶段,虽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金融改革仍然滞后,这使得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形成事实的“二元金融体制”,东西部金融发展具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业体系和金融业贡献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已基本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等并存的多元化金融格局;而西部地区金融体系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金融业仍处在较封闭的垄断状态,金融开放性和竞争性差。以金融保险业为例,2002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8289.06亿元,金融保险业贡献3377.88亿元;而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80.39亿元,金融保险业贡献635.92亿元,分别占5%和3.2%;
2,资金筹集途径差异较大。以证券筹资为例,如表1所示,到2001年末,西部12个省市,共有242家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2.3%,而东部地区却占了55.24%。同期从股票市场筹集资金额,西部仅为东部地区的29%,占总筹资额的18.35%,以西部十二个省市的总筹资额,也低于仅由八个省市的中部地区,其差额为7248.91万元。
表12001年股票市场筹资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 2002年
3,金融风险差异较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金融不良资产多、收贷难、欠息严重且呈持续增长状态。西部地区银行体系间接融资主要以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其不良贷款问题突出,成为影响西部地区金融业运行的稳定与安全的隐患;由于目前金融业已从买方市场转化为卖方市场,金融与经济矛盾的焦点已从资金矛盾转化成项目矛盾。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更加缺乏大而好的项目,实际上形成了资金短缺与闲置并存,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缺乏良性互动。
我国地区差异明显,统一的金融货币政策必然会给各个地区造成不同的影响,资金必然会在市场规律的调节下流向效率高的地区,其表现一是内地资金以各种方式流向沿海和特区,并且成为当前社会资金流动的基本趋势;二是东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能力的不同,导致外资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更加失衡。这样,发达地区凭借良好的经济环境,充分调动金融资源,得以迅速发展;而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无法启动,始终难以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针对以上的问题,如果我国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必然要求差别金融政策。具体表现就是中央银行应在西部地区实行比东部地区更加优惠的金融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增加西部地区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限额,允许西部采取更加优惠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并适当延长其期限。对金融机构因支持西部开发,国企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临时性资金需求,即使给予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并适当放宽其期限。实行市场利率和优惠利率并存的利率政策。变统一的利率政策为有区别的利率政策,研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利率政策。对西部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要在现行利率的基础上,再下浮2-3个百分点。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性贷款,在现有优惠的基础上,再下浮1-2个百分点,同时加大中央财政贷款贴息力度,减轻西部地区的利息支出,降低开发成本。对西部地区的存款利率应适当提高,以降低西部资金漏损率,吸引更多的东部资金和国外资金,达到缓解西部建设资金不足,促进西部经济增长的目的。
另外还应适度放松对西部金融业市场准入的限制,扩大外资银行参加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借我国加入WTO的契机,央行在市场准入限制上应向西部倾斜,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西部地区开展金融业务,以扩大西部地区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规模。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根据所在地区经济状况的差别,采取有差别的货币政策,经验表明,这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我国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倾斜性货币政策,实行差别性存款准备金政策、推行扶持性再贷款政策以及灵活的利率政策,扩大西部地区的货币供应。进一步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文件次单一的状况,实行地区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降低西部地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西部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提高西部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即在现行的准备金率基础上再调低1-2个百分点,使西部商业银行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差别性经济金融政策就促进了东部地区发展。虽然在当前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这个要求使得我国不能再像改革初期那样用全国的力量来建设某一地区。但是东部地区的成功发展证明了,采取有差别的金融政策是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4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