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物流人才的瓶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成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被誉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在世界范围内已蓬勃兴起,而我国现代物流业正处于上升阶段,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空间至少在1000亿以上。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各方资本纷纷进入,其中包括许多国际物流领域的巨头。许多地方政府也纷纷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发展本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物流市场潜力巨大,目前与物流相关的总支出约19000亿元,国内运输和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元,并继续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
一、物流人才的供需状况
由于现代物流概念进入中国较晚,目前中国拥有国际权威认证机构颁发的物流专业管理资格证书的职业经理人不足百位,而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供需的巨大差异,导致物流人才热急剧飙升。
2001年12月的首届物流人才专场招聘会上,出现40余家企业以高薪争相聘请“现代物流主管人才”的场面。其中,最高年薪达到60万元。天津大田物流聘了一个CEO,年薪达到169万港币。据了解,从事过国际运输或主管过报关、空运、海运物流业务的人才最为紧俏。国有物流公司的年薪开价20万元以上,民营物流企业开价30万元以上,外资物流公司的开价甚至年薪高达40万元以上。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可见,国际化物流经理层已经成为职业金领阶层之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有关负责人指出,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为此,各级财政应该考虑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从中央财政角度,可拨付专项经费用于物流专业学科建设,包括在有实力的高校建立物流教学实验基地,增设物流专业和硕士、博士教学点,扩招物流专业学生,开展国际物流科研教学交流; 地方财政可拨付专款用于物流专业职业教育;借鉴国外经验,委托行业社团组织开展物流专业执业资格培训和短期教育,在全行业逐步推行执业资格制度。
根据调查,在当前情况下,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外向型国际人才、物流科研人才这三种人才在业内最缺乏。企业需求规划咨询物流人才。目前城市物流系统要改造,企业物流系统要改造,行业物流系统要改造,物流园区要规划设计,配送中心要规划设计,谁来做这些工作呢?要靠物流人才,这方面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知识面要宽。不过这种人才最紧缺,培养的难度也最大。
不少企业称现在中国的物流人才相当缺乏,特别是能够进行整套物流方案的策划与设计的综合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日前,有报道称“物流经理”已成为中国人才市场的新贵。这正说明了我国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高层次复合人才高度欠缺。
其次,企业需要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中国加入WTO后,必须遵守国际通用的游戏规则,按国际惯例进行运作,这就要求物流企业的员工都要熟悉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管理,否则将竞争不过人家。
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
二、物流人才教育现状
2001年鉴于社会对物流的要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向教育部递交了一份《关于恳请恢复物流专业设置的请示》的报告,教育部批准增设新的物流管理专业。在2002年高等院校招生目录中,在教育部备案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有9所院校。2003年又有20多所高等院校新设物流管理专业。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有30多所学校。在已设置物流管理专业院校中,研究生、本科、大专(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教育均有。北方交通大学招收物资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已有50余年,物流管理工程专业于1982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第一批硕士点,后又成为国内唯一的物流管理专业博士点。
尽管物流教育刚起步不久,还是取得一些扎实的成果。第一,拓宽物流人才的教育渠道,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物流教育,充分发挥现已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招生规模。第二,加强物流师资的培养,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迅速提高物流教师的教学水平。据了解,目前我国在国外读物流方面的留学人员已不少,有的在物流学科方面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于这样的物流人才,应采取措施,积极引进。而对于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送到国外进行深造,在物流领域里可以加强某一方面的专修,如我国目前最缺乏的物流分析与设计。第三,统一培训教材。目前,在2003年5月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制订的《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了物流职业的等级、培训要求和具体的工作内容,以此可以来规范我国物流培训教材,使物流培训工作走上正确的轨道。第四,加强物流师资的培训工作。为保证物流培训质量,保证师资教学水平是关键。因此,今后凡要进行物流培训的教师,必须通过有关组织方面的师资培训,取得培训资格,方能参加物流培训工作。第五,规范物流培训工作,以行业为主导,实行归口管理。为规范物流培训工作,各地的物流培训工作列入行业培训计划,实行归口管理,而各行业人事部门在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确定物流培训对象,制订物流培训计划,以做统一的决策与安排。
尽管如此,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层次不够分明,缺乏规范化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在资格证书培训上,证书带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基本上“复制”了国外的证书培训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以及认证方式。而且有部分课程至今没有开办,原因是培训成本过高,师资力量不够,学费昂贵,全英文授课的难度大。而国内的物流证书还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
三、我国物流人才教育的发展思考
第一、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物流高等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鉴于此,应该建立以管理学或管理科学为一级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为二级学科,在下设多个三级学科体系。在物流专业教材建设中,原理性、基础性的教材可以引进国外经典教材,对体现中国国情特色的案例类的教材应以自编为主;大专、本科、研究生教材要在内容上有明显区别。
第二、物流职业资格认证本土化。由于学历教育时间较长,无法解决目前物流人才紧缺的问题,如先从引进国外的物流师、采购师证书教育开始,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物流职业培训的方向与定位较为合理,已形成专业化的物流人才职业教育体系。我们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绝不能全盘照搬,一味西化,因为中国物流业有自身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运作的模式,完全照搬未必能够切实解决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国物流教育培训应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结合。应运而生的国内一些非常有实力的专业物流咨询公司与国外知名学术机构合作开办物流培训课程的模式就很值得推崇。
第三、加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不同行业对物流培训的需求往往是迥然不同的。如大多数制造企业一般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利润的主要产品上,而非核心的物流管理及运作虽然也会对交货率、客户满意度等产生直接影响,但如果对此关注过多必然影响核心业务的运作与发展,而且物流及其相关成本也会偏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进行物流培训教育的目的可能就是怎样整合供应链或进行物流战略的重组;如何外包企业的仓储、运输等物流业务;如何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而运输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物流培训的目的则多为如何选择运输路线;如何减少空载率;如何提高完美订单率;如何进行仓储、分销中心的选址等等与之相关的课题。因此,不同行业及不同个体对物流培训的需求都是不尽相同的。学校应该建立“企业需要什么,我就培养什么”的思想,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学校以理论培养为主,在企业以实习为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尽快地学习到物流在不同行业,不同职能上的工作经验。
第四、加强物流基础理论研究。与外国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应大力加强物流基础理论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科技部、省市科学基金等应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的资助力度,科研部门应强化产、学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并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物流联合会、高校之间可以会议的形式,定时或不定时进行讨论,进行物流相关方面的交流。
第五、积极引进先进的物流教育资源,加强物流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国家应采取积极鼓励与推动物流领域的合作办学,积极开展与国外的联合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可采取与世界名校联合培养,或邀请国外著名物流方面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演讲等方面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物流理论的发展前沿,提高我国高校的物流教学水平。在职业教育上,加强与国外职业教育联系,引进国外著名的物流培训机构,培养国际物流人才。
(作者单位:广州市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5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