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形象及其对消费者自我概念的象征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笑瑜
【摘要】 在消费活动中,人们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本身,而且购买了商品对于消费者代表的符号、象征或者意义。其实,品牌形象是自我概念的映射。人们对品牌形象的认识是基于影响品牌形象的各种因素之上的,如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声誉等。品牌营销者应该从理解消费者自我概念着手,在产品的设计、宣传等环节制定科学的策略,提高产品的符号化价值。
【关键词】 品牌形象 消费者 自我概念
买卖商品是构成市场的基本元素,没有了交易活动,市场就不存在了。现代市场以货币为流通手段,买卖商品似乎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交换活动,而事实上,消费活动并非如此简单。人们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本身,而且购买了商品对于消费者代表的符号、象征或者意义,而这种意义恰好满足了消费者多种心理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满足了自我概念与所购商品一致性的需求。消费者购买动机以及对消费品的占有欲很多时候取决于消费行为的目的和商品对于消费者的意义和价值。商品的创意、设计、营销、市场定位等环节都要深入了解消费者为什么会购买、保留和处置某些物品,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这些环节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特殊意义和价值的需要。
一、品牌形象:品牌的符号化
1、品牌形象及其构成要素
符号是指能够代表其他东西的标记。语言、图案和手势等均为符号。公司的商标、品牌和名字也都是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了公司、商品和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消费者心中竖起特定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是主体在一定的知觉情境下,采用一定的知觉方式对客体的感知。从心理学角度讲,形象是人们对客体产生的一种心理图式。莱维认为,品牌形象是存在于人们心理的关于品牌的各要素的图像及概念的集合体,主要是品牌知识及人们对品牌的主要态度。并且认为,消费者不是功能导向的,消费者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商品中蕴含的象征意义的影响。其他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品牌形象。罗诺兹和刚特曼从品牌策略的角度提出,品牌形象是在竞争中的一种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含义的联想的集合。品牌形象涉及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产品认知、情感或印象,信任度、态度、形象个性等。斯兹提出,品牌形象就是品牌的个性,这个个性形象不是单独由品牌产品的实质性内容确定的,而是包括了其他一些内容。帕克等人提出品牌形象是一种管理策略。认为“品牌形象产生于营销者对品牌管理的理念中,品牌形象是一种品牌管理的方法”。并且认为任何产品或服务都在理论上都可以用功能的、符号的或经验的要素来表达形象。总之,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传播过程中所接收到的所有关于品牌的信息进行个人选择与加工之后留存于头脑中的有关该品牌的印象和联想的总和。
人们对品牌形象的认识是基于影响品牌形象的各种因素之上的,如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声誉等。品牌形象的内容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品牌形象的无形内容指功能之外的其他特征,往往是营销者刻意赋予品牌的,并为消费者感知、接受的特征。品牌形象的无形内容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要求,凸显了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和价值追求,张扬了消费者的个性特点,满足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品牌形象的有形要素包括产品形象、环境形象、业绩形象、社会形象等。产品本身的形象是品牌形象的代表,是品牌形象的根本依托,也是品牌最主要的有形形象,它是由产品质量、功能、造型、价格、品种、规格、款式、色彩、包装设计和服务水平、产品创意等构成的。环境形象是指品牌的生产、经营、原材料和废物排放等方面在社会上形成的现象。在当下很多消费者关心和关注环境污染、倡导绿色消费的背景下,如果品牌形象不符合环保的价值追求,必然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不良的印象。业绩形象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一个品牌经营的好坏,反映市场的认同度。社会形象是指品牌通过非盈利的以及公益性社会行为塑造的品牌形象,比如,品牌可以通过公益广告、捐资助学、捐资助困、热心公益、以消费者为本,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举措,树立品牌并非唯利是图的高尚社会形象。
品牌形象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联想学习的过程,换句话说,联想学习是品牌形象形成的主要心理机制。人们在感知、购买、使用品牌过程中,把品牌的某些特征与特定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联系起来,逐步形成品牌形象。在品牌营销者与消费者互动过程中,品牌获得了多方面的无形特性,即逐渐发展出许多独特的精神的、审美的、价值的特性。品牌的联想是影响品牌形象形成的最重要因素。联想就是一提到品牌名消费者便会想到一些东西。这种联想使品牌形象与众多事物联系起来,驱动形象的建立、发展。
2、品牌形象的符号化过程
品牌的符号化过程是指人们从品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过程,包括三个要素:标志、目标客体和诠释。目标客体是指商品或服务,如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商标”是标志即符号。诠释就是从符号或形象中获得的意义。公司往往通过包装的大小、形状、颜色和其他特征来创造符号对商品的暗示。如Virgin品牌代表着富有、质量、创新、趣味和具有竞争性的挑战,该品牌与这些品质的联系是纯粹的、习惯性的。就是说,意义对特定的信息传播受众是相对的,在一个特定群体中的人们有共同的文化认知,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代表热烈、喜庆等意义,但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联想。因此,商品和品牌在不同的细分市场有不同的含义。
消费者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服务不仅仅是为了它们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什么。因此,在消费者心目中,其购买的许多产品或者服务应该能够折射其个人的形象,包括消费者的世界观、生活方式、自我概念及社会中的地位等。
二、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自我概念的象征意义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自我知识和自我信息等特定内容的综合体,具有组织化、结构化的特点,代表着人们对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研究表明,商场的定位与顾客的自我概念之间具有一致性。
西尔盖(Sirgy)于1981年提出了自我形象/产品形象一致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包含形象意义的产品通常会激发包含同样形象的自我概念。例如,一个包含“高贵身份”意义的产品会激发消费者自我概念中的“高贵身份”形象。西尔盖认为,由于自我形象是产品意义激发的结果,因此,产品和其形象属性的价值将取决于所激发的自我形象。因此,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与产品形象一致是影响购买动机的重要因素。贝尔克(Belk)将自我概念划分为四个层次,即个体自我、家庭自我、社区自我、群体自我。个体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及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构成的自我;家庭自我指个体与自己的家庭及家庭所拥有的财产一起构成的自我;社区自我指个体把所居住的社区也包括在自我延伸的范围内;群体自我指个体把自己所属的群体作为自我的延伸部分。
自我概念不是恒定不变的。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会伴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的自我被阿克(Aaker)称之为“柔性自我”。“柔性自我”是指人们受社会角色和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消费情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也就是说,消费者的消费动机会随时变化,消费者需要不同的物品来表现自我。
王海艳认为,在西尔盖提出自我形象/产品形象一致理论之后,自我概念在消费者行为学中的应用基本上沿着自我形象/产品形象一致的方向发展。目前,对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研究沿着五条路线进行。一是侧重探讨消费者自我概念与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通过测量与产品相对应的自我概念来区分消费者的社会阶层。二是西尔盖等人的研究:认为产品形象与自我形象是一致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各类产品所投射出的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主要通过自我形象一致理论用于预测产品使用、产品拥有、品牌态度、购买动机、购买意愿、品牌选择、商店偏好、商店忠诚等消费行为。三是强调自我概念对消费者行为的制约作用。这一研究路线关注的是本质上的消费者自我概念的影响,而不是自我概念/产品形象一致的影响。四是探讨产品形象对消费者行为的制约。认为消费者行为与产品形象认知相关。五是强调消费者行为的结果影响自我概念。主要内容是研究消费者行为对自我概念的影响,消费者行为是维持和强化自我概念的途径或工具,维持和强化自我概念是消费行为的动机之源。
2、品牌形象是自我概念的映射
营销者所树立的品牌形象都有鲜活的个性,其目的是迎合细分市场目标消费者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需要。而从消费者一方来说,积极寻求符合自我身份、契合自我个性、彰显自我价值的品牌,其实质是通过品牌来映射自我概念。就是通过购买有个性的品牌试图与长期以来的“自我概念”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什么产品或者接受什么服务是由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决定的,品牌个性须与消费者的自我概念相一致。
消费者选择那些与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产品与服务是为了强化其“自我概念”,而不选择与其“自我概念”相抵触的产品和服务,则是为了避免削弱其“自我概念”。故购买与“自我概念”具有一致性个性的产品实质上反映了“自我概念”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地位。消费行为实际上扩展了自我的内涵,即消费是自我的延伸,称为延伸自我(extended self)。消费品已经不仅仅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需要,而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人们定义自我和社会角色的道具。消费者把一定的物品和消费方式看成自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每一件有某种心理价值的物品,都是自我的一小块,这样的物品越多,消费者的自我就越丰富和广阔,就越有存在感和实在感。
三、营销启示:提高产品的符号价值
目前,随着品牌质量的普遍提高,功能的普遍完善,靠性能和质量的差异化宣传,很难凸显品牌的独特魅力。品牌营销者应该从理解消费者自我概念着手,在产品的设计、宣传等环节制定科学的策略,提高产品的符号化价值。第一,缩短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例如,罗杰斯的理想自我常被用来预测解释消费者的行为,营销者往往暗示或者明喻消费者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别,刺激消费者通过某种产品来弥补差距,接近自我的理想形象。现实中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自我设立的自我形象,它就像一幅美好的蓝图,激励着一个人不断改造、完善、塑造自己从而实现理想的自我。而人的消费活动可以有助于加强和突出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从而与消费者的理想人格协调一致,因此消费者总是选择与理想自我形象一致的产品。第二,考虑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差异,细分市场。比如特定年龄的消费者有特定的自我概念。另外,性别、职业、地位、身份、地区等等都可能成为细分市场的依据,营销者要充分考虑细分市场的心理特征,特别是自我概念特征。
(注:本文属“河南大学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级项目(11CB032)”。)
【参考文献】
[1] S.J. Levy :“Symbols for Sal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1959.
[2] 朱长征:自我概念的特征分析[J].心理研究,2010(1).
[3] 樊华:商场定位与顾客自我概念一致性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4] 王海艳:消费者自我概念研究述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
[5] 李艳:心理学视野下的品牌战略――试析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与品牌个性的一致性[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6] 王新珠:消费者自我概念和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