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消费品市场现状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卫宾 袁继贤
一、当前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主要特征
(一)农村消费品市场网络逐步形成
第一,农村消费品品种和档次相对较齐全,基本上能满足广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第二,农村消费品供应形成多家竞争格局。目前仍以家庭式门店为主,现代流通业态如超市、连锁分店、专卖店等新兴行业逐步延伸到农村消费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商品供需顺畅,品种互补率大大提高,已经自成体系。第三,农村消费品市场基本保持有序的经营和竞争。农村消费品市场相对于城镇来讲,农村消费群体需求商品低档次、低价格,购物货比三家,使得商家在商品价格和服务质量上展开竞争,市场相对活跃,流通秩序和交易环境都有所好转。
(二)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消费水平多层次性特征
目前,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还处于温饱阶段,消费水平也处于较低层次,对商品的需求更注重价格便宜、经久耐用,但也不乏中高层次的消费阶层,一些较富裕的地区,农民的消费已从基本生活保障层次向中高消费层次过渡。农村中的一些工商大户、养殖专业户和建筑队、家庭装修包工头,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农村整体消费水平,使得农村的消费品市场消费水平多层次性特征十分明显。
(三)农民消费结构正在由温饱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5年的45.5%,正逐步接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38.9%。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在农村居民货币收入不断增多和购买力提高的基础上,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也倾向采取更省时、方便、直接的方式。具体表现在:
第一,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饮食更注意营养丰富的趋势逐渐显现,食品消费的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全面的改善。
第二,一般生活用品基本普及,中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随着农村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特别是农村电网改造使用电价格合理化显著降低了家电使用成本,耐用消费品价格也持续下跌,刺激了农民对大件商品的消费,从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增长情况看,已接近家用电器普及化的要求。
第三,医疗保健消费快速增长。农村居民对自身健康及保健的意识大大增强,2005年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人均为113.96元,比上年增加28.63元,增长33.55%,增幅为生活消费八大项首位。其中,医疗保健用品消费支出人均为53.29元,增加14.92元,增长38.88%;医疗保健服务消费人均为60.67元,增加13.71元.增长29.19%。
(四)农村季节性消费特点突出
农民限于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的时间集中性和自身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对消费品的购买也呈现较为集中的特点。据调查,农民平时忙于农业生产或外出打工,集中于对日用品的消费;而对于穿和用的商品,特别是电冰箱、摩托车、彩电、手机等大件耐用消费品,主要集中在春节前一个月,农民往往将一年的大部分收入集中在这一时间内进行消费。
(五)交通通讯支出快速增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通讯工具的更新换代十分频繁,为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娱乐、交际带来了很大方便。电信行业激烈竞争下刺激消费的新业务、新举措不断推出,各种通讯工具特别是移动电话的大幅降价,都极大的刺激了农村居民的购买欲望。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类支出由1995年的33.76元增加到2005年的245元,交通通讯类支出比重也由1995年的2.58%增长到2005年的9.60%。
(六)住房支出平稳增长,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农村住房是私有财产,农民在收入增加后的第一选择就是建房。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建房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新建房屋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居住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也明显提高,实现了从平房到楼房,由土坯结构到砖木结构进而向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方向转变,内部装饰和便利的卫生设施也已经逐步进入农村家庭。农村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由1995年的人均240.74元增加到2005年的人均2555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消费品市场环境不完善
第一,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城市整体规划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小,市场设施落后。销售网点少,布局不够合理,不少地方有市无场,农民缺乏交换的场所。作为农村商业零售主渠道的供销社销售网点也日渐萎缩。目前现代流通业态如超市、连锁分店、专卖店等新兴行业在农村才刚刚起步,有的地区还未触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限制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第二,农村水、电等资源短缺和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问题突出。自来水在农村地区的整体普及率偏低、电费水平高于城市、经常停电、电视覆盖面窄信号差等状况使得大多数农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力不足,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延缓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进程。
第三,农村消费品市场尚未有效延伸。在农村消费品市场仍然存在购物难的问题。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造成一些消费品在普通农户中无法迅速普及。
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加大对农村消费品市场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兴修水利基础设施、植树造林、兴修农村道路和桥梁、兴修农村电网、有线电视和铺设自来水网、治理水土流失等。
(二)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不健全,缺乏规范管理
滞后的流通方式和混乱的流通秩序严重阻碍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延缓农村消费品的市场化进程。一方面农村交通不便利,商品信息闭塞,产销之间联系不畅通;另一方面,流通秩序混乱,缺乏有力的执行机构和正常的监管,致使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各种坑农、害农的现象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也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因此,要加快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经营业主的管理。一方面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连锁经营、代理陪送制、直供等新的营销方式.增设家电、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另一方面完善交易规则,强化监督职能,加大工商税收、卫生、公安等部门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管理力度,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惩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短斤少两、欺压农民消费的行为。
(三)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供需尚未有效对接
从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供给情况看,供给结构不合理。农村消费品市场一直处于投资主体不足的尴尬境地,这与农村庞大的市场容量状况是极不相称。大多数生产企业忽视农村消费品市场特点,只是简单的将城市不好销的商品推向农村,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品少,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食品安全隐患、售后服务差、运输和维修等服务环节也不健全,使农民消费受到限制。从农村消费品市场的需求状况看,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我国农民的整体收入相对较低,增幅不大,增速缓慢。
因此,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商品化率低,消费自给率高,一些农村甚至还处在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阶段。这直接导致农村消费品市场需求层次低、整体不旺的需求状况,使农村市场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市场份额逐年缩小。可见,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农民消费不足的直接制约因素。
农村消费品市场广阔,农村消费品市场对经济的强大拉动力不可低估,给予农村消费品市场特殊的政策支持,以实现其供需的有效对接,扭转城乡差距的扩大趋势势在必行。因此,一方面在政策上引导和扶植生产、销售企业对农村消费品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重视农村消费品市场,改变研制和开发产品的着眼点仅放在城市居民身上的现状,研发结构档次、花色品种、功能、包装、价位等方面符合农村消费品需求特点的适销商品,在生产和销售环节树立起为农民服务、开发特色产品的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没有收入,就没有购买力,就没有消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加大对农民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提高消费需求。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
(责任编辑:一 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6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