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国际化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爱华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是必然趋势。根据我国中寸企业走出去竞争的优劣势分析,中小企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有效方式。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专业化和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自己在全球的核心竞争能力,顺利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专业化;全球供应链;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6)03―0081―03
我国具有现代产业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现象主要是近20年内形成的,集中度较高的地区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经济较发达省份,仅浙江省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就有40%,广东省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也有28.8%。在这些集群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而且都是围绕某一特定产业集聚而成的块状经济,如浙江宁波、温州地区的服装行业、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家用电器行业、江苏环太湖地区的纺织行业和福建闽东地区的电器、制鞋行业等。中小企业集群在浙江最为典型,柳州低压电器、嵊州领带、萧山网架、诸暨袜业、桐庐制笔等300多个中小企业集群日趋成熟,2003年,浙江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有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而在江苏,2003年,产业集聚区当年实现营业收入已占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的32%。我国目前10个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纺织基地市(县、区)中,早在2002年就实现出口交货值679亿元,占当年其工业总产值的36%。由此可见,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与促进作用,中小企业就是基于产业集群进行着“小题大作”,即“小企业,大生产;小配件,大协作;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积聚;小板块,大作为”①。
一、中小企业以企业集群参与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
1.企业集群能够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在企业集群内部,由于相对集中的地理空间布局,大量以专业化生产为主的中小企业集聚在一地,形成密切而灵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相应地,企业集群也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规模生产和巨大的生存机会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企业集群的整体生产效率。浙江中小企业把集群的这种竞争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如诸暨大唐镇有8000多个家庭企业从事袜业生产,其中有1000多家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厂、600家营销商、100家联运商。他们依靠专业化分工协作、环环相扣,使全镇成为一个庞大的袜业工厂,年产48亿双袜子,产值达90亿元人民币。
2.企业集群可以使中小企业实现品牌共享。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晶牌意识比较淡漠,而且也没有实力开展广告宣传和建立一个品牌。而企业集群可以利用群体效应,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形成“集群品牌”。集群品牌作为集群内的公共产品,集群内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可以共享,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如嵊州的领带、海宁的皮衣等。“集群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具有更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可以充分利用“集群品牌”的价值,不仅通过批发商零售,还可以专卖的形式垄断销售,获取纵向一体化利润。如浙江嵊州的中、高档领带企业,就是以“集群品牌”的形象去国外参加博览会,并在国内外城市设立专卖店,利用“集群品牌”垄断销售,获取纵向一体化利润。目前,浙江的中小企业“集群品牌”已经有7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产品、88个省级著名商标以及42个全国免检产品,并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精密模具生产基地”等17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这些集群品牌有力提升了浙江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3.企业集群使中小民营企业实现信息共享,获取信息优势。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有关产品、技术、竞争等市场信息可以在集群内企业间迅速集中和传播,且成本很低。因此企业集群可以集众人之力,专门设立一个信息搜集中心,专职从事商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还可以在国外设立代表处,获取第一手的商业信息,及时向集群内的企业汇报,实现集群内的信息共享。运行费用由集群内的各企业分摊。这样集群内的企业就获得了信息优势,可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轻而易举地击败孤立分散的中小企业。如巴西塞诺谷鞋业集群在信息收集方面就做得很好。一般来说欧美市场的消费者非常注重皮鞋的设计和款式,因而当地生产者必须时刻紧跟欧美快速变化的皮鞋设计款式潮流,为此巴西塞诺谷的出口供应商就承担了信息搜集的任务,将欧美款式信息迅速传递到当地各生产商,使生产企业及时把握市场一线信息。同时,塞诺谷还主办了与鞋业有关的两种周报和四种杂志,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信息交流。
4.企业集群有利于中小企业培育核心业务,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企业集群在市场竞争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企业集群战略(见表1)。企业不是在整个行业全线出击,而是选择某个产品系列,或在产品价值链的某一环节上成为大公司及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包商。各企业围绕自己的核心业务进行经营,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真正做到了各有所长、各有市场、各有特点、各有优势。这样中小企业在全球供应链和国际市场上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定位和品牌,培养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拓展国际市场铺平道路。如吴江市菀坪镇是国内中厚料缝纫机的专业生产基地,随着中小企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其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渐分离出专业性零部件生产企业74家,年生产各类缝纫机零件200多种,这些特色业务不仅满足了企业集群内部生产的需求,一些高精度零件还为国外企业配套加工,使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资料来源:胡钧浪《企业簇群与中小企业发展》,《特区经济》2002年第12期。
5.中小企业集群可以增强中小企业的对外应变和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集群使中小企业以集群化形式共同发展,同时加强与大企业之间的协作体系,进而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由于集群内的各种协会和支持机构能协调各方关系、集合集群内所有相关企业的力量,积极应对,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浙江温州的打火机企业集群在面临欧盟的反倾销起诉时,集群内的行业协会组织各企业积极应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中小企业集群能够克服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反应对抗能力差的弱点,增强中小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
二、中小企业基于企业集群参与国际化经营的基点
1.根据本地集群企业的特色产业和优势,明确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和定位。首先,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要想实现本地化与国际化的有机联系,必须选择以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加人国际市场。这就要求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必须真正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形成企业集群特色的关键,不仅要以当地的特色物质资源作为集群发展的基础,还应该将其特有的历史社会文化资源整合到产业集群的资源体系之中,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使其他区域难以模仿。同时,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在具备了本地集群特色和品牌的优势基础上,再根据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从市场细分中寻求发展空间。
2.围绕市场机会和核心企业定制生产。集群中的中小企业首先要抛弃过去只以计划定生产的传统模式,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国际市场最终用户和采购商的要求,即以市场和客户为核心,根据客户要求安排生产。其中特别要注重以质量和信誉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注意与跨国公司价值链建立后向联系,加强并完善配套产业的发展,以点带面,从而实现集群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的目的,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全球的生产链条中占据更为主动的位置。目前,许多跨国巨头为实现利益最大化,逐渐将产业链向下游调整,而将利润相对较低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其配套设备以及各类后勤支援方面分包给第三方公司。因此,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完全可以凭借集群优势承揽这些分包业务,占据跨国公司产业链的上游,与这些跨国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国际市场上达到最大的提升。
3.完善涉外经济中介服务体系,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涉外中介服务体系在协助处理多边事务和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涉外中介服务体系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间接资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二是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投诉和应诉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三是协助收集其他成员国针对我国企业、商品和服务的歧视性做法;四是通过行业自律和为会员提供国际市场信息、人员培训和其他方面的服务。此外,集群中的科技服务机构,还可以推进以技术为先导的支撑与服务平台的建设。
4.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国际竞争并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企业集群所从属的各地政府外销支撑体系之间的竞争。因此,政府为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营造支撑环境至关重要。首先,政府要考虑以企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以更为完整、科学、可行的产业集群政策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其次,政府要提供和完善公共服务。一方面,从中央政府层面看,在涉及产业与国外的国际纠纷时,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谈判,适当的时候可以动用国家的力量,对不合理的贸易壁垒措施进行贸易报复,以对其施加压力;另一方面,从地方政府的层面看,主要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具有产业导向性的特色工业园区,营造环境,创造优惠条件引导企业在具有优势的地点集聚。通过组织国际博览会等形式,加强国际信息交流,加强地方产业形象宣传;改进教育结构,鼓励大学和职业学校培养当地产业集群所需人才;建立集群共享的信息网络,促进产业集群内部有关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
5.强化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增强企业集群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整体实力。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必须进行协调,使企业之间有效合作、产生协同效应。协调工作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企业家协调。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培养自律、诚信的集群经营氛围,限制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尤其是没有约束的仿冒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二是管理协调。主要是指在正式的契约、信息、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等方面使其管理活动外部化,同时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两方面有效的协调,为集群内的企业的存在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外部环境,保证企业集群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整体实力。
注释:
①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顾强博士在中国产业集群研讨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王传英.社会经济网络与中小企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君华,彭玉兰.基于全球供应链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7).
[45]赵晓,侯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考[EB/OL].WWW.sim.com.cn,2005―03―28.
[5]郑月.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EB/OL].WW'W。chnlnc.com,2005―01―29.
[6]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2).
[7]梁文潮,中小企业经营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8]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河北课题组.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价值工程,2004,(3).
(责任编辑: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8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