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 莹
[摘要]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数学是一门乏味、枯燥的学科,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势必使教学质量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要想在课堂上使学生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 学习兴趣 学生
家皮亚杰讲:“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随着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们会在课堂中扮演更为主动的角色,相对的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可想而知,必会收到好的成果。到底怎么样提高学生的兴趣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了解数学
在目前国家的教育体制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会直接指向分数,这有悖于教育的初衷。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真谛。就数学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最大的抽象性。数学中的代数、几何和分析,从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向演绎推理发展,公理体系也开始以不完备、不独立的形式出现,等等。这些抽象的内容出现在课堂时,即构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它使得数学课中可触、可摸、可听、可嗅的对象比起其它学科来,数学课堂不像其它课堂的情节形象,它主要是从概念到概念,它几乎完全周旋于抽象概念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圈子之中。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理论和技巧,其实是深入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一层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开发和锻炼,思考方式会更加灵活。这才是数学,注重对思维的培养才是教学和学习的目的。
二、创建有活力的课堂
学生学习数学大部分时间是课堂,如何使学生自主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育者为学生共同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可以作为我们创建理想教学环境的参考。首先要提升教学理念,确立主体地位,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人与人的平等关系,树立起“全人”的理念。教师心中要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否则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怎会为学生一生的发展着想呢?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从而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其次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针对数学的抽象性强,课堂教学时可以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一些新颖巧妙的互换方案,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还可以预先设定学生在这节课将会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满堂灌”的负面影响,重点要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教学预案需要实践来支撑,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涌现动态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三、充分利用教材训练思想方式
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工作中,其中有一重要步骤是导引学生找到兴趣因素,数学教学中的知识环节并不具体,难以把握。我们手中的教材确是很好的参照物,其中有广泛应用、有深刻思想的因素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想方式。这些因素实际上是数学性的具体反映,是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思维价值、智力价值、学习价值等方面的体现,很显然,这些兴趣因素来自于学习内容,存在于教材之内,而且它们是潜在的、是隐含在书上现成的结论和说明之中的,它需要教师深入充分地挖掘。否则,得不到预期目的。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为数学活动提供思路和逻辑手段以及具体操作原则的方法。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有条件的,数学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是无处不用的。当学生体会到掌握了思想方法后所得到的自由,那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譬如,学完教材以后的温故知新,能够使学生一想就能够将以前掌握知识回想起来,这就需要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而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就需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它的内部联系。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一种“有所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良性的情绪自然会伴随兴趣的增加。
四、情感的培养
中国自古以来在教学理念中就充斥着人文化的元素,在现代教学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数学具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作用,也是日常生活,建设生产等等几乎一切领域中都不可缺少的一门科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担当正确的角色,师生之间,并非一个生讲硬灌,一个强制接受,这样只能引起学生从心里产生排斥感。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注入自身真实的情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催化剂和粘合剂,也是教师最大的教学热情,这会感染到学生,在他们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实践证明,师生情感相投,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若能及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适当的评价,多表扬,勤鼓励,则可以很好地培养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反之,如果师生情感格格不入,彼此厌烦,则会使学生灰心丧气,甚至产生消极对抗情绪,这样必然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并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爱护、尊重等情感因素,可以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信赖和敬慕。因此,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接近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真心接受老师的教诲。所以,老师应自觉地强化这种情绪引导意识,给学生以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2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