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宏权 梁国军

  【摘要】 本文主要从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入手,找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区域产业结构做出合理调整提出对策,进而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良性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 协调发展
  
  一、天津滨海新区与廊坊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从津廊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趋势来看,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及滨海新区新的功能定位要求,将使天津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物流业得到迅猛发展。而廊坊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仍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业将会有所上升,但还需要一个质的飞跃才能够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具体数据见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天津滨海新区在第一产业方面处于劣势,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度却稳定上升。而廊坊第一产业方面却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第二产业一直是廊坊的主导产业,为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向廊坊的渗透转移提供了条件;第三产业连续几年都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可以为京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见,廊坊与京津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互补作用和梯度差距。同时,天津滨海新区的第三产业明显成下降趋势,显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也会对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
  二、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比较分析
  (一)发展速度方面:
  表3列举了反映滨海新区与廊坊市、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水平的主要数据。受统计资料的限制,用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综合数据代表长三角区域,用广东省数据代表珠三角区域。(以下同)
  数据显示,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上,滨海新区与廊坊市生产总量,分别占长三角和珠三角的5%和10%。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滨海新区与廊坊区域中的廊坊市最低,比最高的上海市低46110元,为上海市的25.6%,是广东省的60%;滨海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高于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在固定资产投资上,滨海新区与廊坊区域也远远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只占两区域的20%和7%。在政府财政收入人均水平、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滨海新区与廊坊市综合水平与长三角、珠三角差距在缩小。
  (二)区域内城市经济发展方面
  滨海新区与廊坊市和长三角、珠三角类似,都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核心、以若干大中城市为拱卫的城市群和城市圈,但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长三角、珠三角两区域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差异较小,新的经济簇群凸现,发展非常迅速。除上海、广州两个核心城市外,长三角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珠三角的深圳、珠海、东莞、南海、顺德、中山等,产业聚集明显,经济高度发达。而滨海新区与廊坊区域的滨海核心城市与周边环廊津产业带的大城。霸州,文安等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和产业梯次相关悬殊,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形成明显的中心城市孤岛现象。
  (三)产业群、产业链形成方面
  津廊、长三角、珠三角同样涌现出众多的产业群,并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津廊区域产业群不仅规模偏小,数量偏少,而且多是自成体系,产业链条短,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联系相对不足;相反后者的产业群不仅在本区域获得大规模发展,构成区域特色竞争优势,而且以产业链为纽带,形成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连绵区,产业一体化趋势非常明显。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廊坊产业结构梯度低。
  廊坊产业优势不明显,与天津合作基础薄弱。廊坊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属于拾遗补缺的配套加工型,没有形成突出的主导产业,也缺少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不可避免地存在“夹缝经济”的特征。从总体看。廊坊市工业企业规模以小型化和分散化为为特色,行业集中度低,主导产业不突出是基本特征。廊坊的三次产业结构和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相差悬殊,一产比重过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这种产业结构的高落差,无论参与同天津滨海新区的垂直分工还是水平分工,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核心”城市产业极化程度不够,对周边区域拉动力不足。
  总体分析,津廊区域强中心虽然开始出现,但作为“核心”的滨海新区,极化阶段还远没有完成。天津滨海新区人均GDP虽然远远高于廊坊,但从经济总量看,滨海新区的GDP还不如上海市。因此,加强产业聚集,增强经济实力,仍是天津滨海新区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沿海”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临港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津廊区域具有环渤海湾最好的港口资源和其他临海产业资源条件,但长期以来沿海开发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环渤海”战略真正实施力度不够,以至优越的沿海优势得不到应有发挥。直到“十五”期间,沿海开发建设才有了实质性进展,但今后的任务仍很艰巨。
  (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不够,产业价值链条残缺。
  津廊区域间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纽带。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联动就会十分活跃,就能够形成都市圈,这点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表现的十分明显。虽然廊坊与滨海新区在产业结构上几乎不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仅有的几个价值链十分单薄。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对地区经济的带动和辐射有限,区域内产业链残缺,产业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例如,天津的摩托罗拉、天津一汽等大型公司并没有与与廊坊形成有效的产业联动。究其原因,其滨海新区与周边廊坊地区的经济落差较大有很大关系。滨海新区各种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定位高,而廊坊产业定位与滨海新区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产业传递梯度落差很大,很难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而且滨海新区的发展思路是大而全,城市内部就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链,所以也缺乏与其他地区合作的动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经济相当发达,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靠行政,而是和产业特性相联系的。企业规模小,多为中间产品,考虑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对完成的产业链。津廊地区相对来说,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不发达,大气也习惯自己单打独斗,自我完善。因此,该区域难以形成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产业链。
  (五)科技创新不足,产出率低
  创新是区域竞争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决定一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因素包括科技创新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两个方面。2007年津廊区域R&D支出总额占当年区域GDP值的2.3%;而沪、苏、浙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分别为2.6%、1.7%和1.52%,均超过1.49%的全国平均水平,而广东(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是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都说津廊区域在科技创新投入上并不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专利申请和拥有量,特别是发明专利在专利中所占比重是直接或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到2005年,长三角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在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及拥有量三项指标上均领先全国,而津廊区域的专利授权量比长三角低70%,比珠三角低62%,差距相当明显,说明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的科技创新投入中有相当部分没有转化为产出,产出率很低。
  四、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廊坊与滨海新区互动互补的政策平台
  廊坊滨海新区应本着开放的原则,弱化“行政区划”的概念,强化“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呼吁两地政府尽快制定近期地区经济发展近期、中期和长期总体规划,完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两地应明确区域发展目标、各地区的城市分上和功能定位。同时构建产业一体化、要素流动一体化、城市规划和布局一体化。并在实际上作中,两地要多多沟通、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发挥其引导性职能。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协调区域利益,消除行政分割与障碍,建立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制度规范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从而减少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通过区域协定、区域公约或局部协定多方商议等形式打破地方保护性政策,从而构建区域大市场。
  (二)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战略和规划
  廊坊与滨海新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并且是在两地政府有意识、有组织的指导下形成的。因此,两地政府有必要对廊坊与滨海新区,特别是京津冀的未来发展做统一的筹划和部署。具体的规划会因为战略的实施和制定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起的积极的推进作用,这是富民强区的需要,是京津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保障区域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互动协调机制
  两地政府应完善地方政府间的对话体系和信息互通机制。这一体系应形成经常性的互动。通过投资信息来引导产业的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努力做到与国际规范接轨。信息互通制度对廊坊与滨海新区区域内的各级政府、各类企业乃至外商而言,都有极其需要的决策资源。例如长三角的上海己经启动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因此廊坊与滨海新区也可以效仿其组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也可以依托媒体与网络将相关信息资源整合成为廊坊与滨海新区的共同财富以及强化两地的内部合作机制。要建立一种可以异地进行上商企业注册、异地办理银行结算等的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 范金、郑庆武、梅娟,《应用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年版.
  [2] 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赵玉林,《产业经济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3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