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领巧
【摘要】 大学语文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可有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为当代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然而与物质生活的富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代青年人精神家园的荒芜、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个性扭曲、关系失和。像上海马加爵事件,清华学子伤熊事件,四川大学生烤小狗事件等,这些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空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可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任何阶段的教育中都应放在首位。虽然现在高校已开设有政治课、思品课、法律课,但仅仅依靠这些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大学语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具有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贯穿记载于优秀文学作品中流传至今,而大学语文的内容主要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所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一特征决定了语文教育还兼具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熔炼,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那么,怎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呢?我想从内容和途径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一) 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感
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学生民族感情淡漠,洋奴思想严重,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名家名篇加以引导,如《涉江》一文,教师在教会了学生后,还要更深入地让学生体会作者那种爱国情缘,不妨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我们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小人当道的无比痛恨,对离国而去的万般无奈。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屈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这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这样,教师的激情就会进一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关心民生的仁者之怀
曾有一位领导人说:“未来党和国家的各级重要领导,多半会从我们这些大学校园培养出来。”今天的在校大学生,便是明天的省长、市长、总经理,应当培养他们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的仁爱情怀。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的篇章,曹操《蒿里行》中写战乱时代人民的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郑燮在诗中亦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封建社会的进步文人尚且能心系百姓,何况我们这些高学历的现代人呢?这种民本思想,至今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马克思说他最不能容忍的品格是阿谀奉承,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力倡刚正不阿的作品不乏其篇,一身正气的文人更是让人仰慕。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早已传为千古佳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摒弃一切奴颜媚骨的典范,近世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更是当今学生立身处世的榜样。在这些人格、作品的熏染下,学生会对在贪官污吏面前摇尾乞怜的行为所不齿,心灵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四)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父母娇惯下长大的,往往任性、脆弱,有的甚至个性扭曲,悲观厌世,由此引发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应对人生磨难与挫折的素质,教育他们无论怎样都能不屈不挠,笑傲人生。这一点,苏轼堪称我们的榜样,他几次被贬,不仅没有怨艾绝望,反而使创作达到高潮,他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至今脍炙人口。还有《论语》、《庄子》这些文德兼美的作品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比政治课的教育往往更胜一筹。
二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 课堂渗透
课堂渗透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文以载道”,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材料,《论语》中《季氏将伐颛臾》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可让我们追溯当今“以德治国”的历史渊源;孟子的“以民为本”思想,反映了对人民地位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我们又会联想到当今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谏逐客书》中李斯规劝秦王收回逐客的命令,说明只要是人才就应加以重用,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教育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可以说大学语文是挖掘不尽的德育宝库,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德育功能,自然贴切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二)课外熏陶
除课堂渗透外,教师还需用一定力量搞好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遵照国家教委规定,大学校园设置了人文学科活动课,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演讲的艺术”、“经典电影戏剧欣赏”、“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专题活动。 活动的设计、实施均由学生自己唱主角,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参与能力,也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对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和道德情操大有裨益。我们也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而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大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片沃土,只要耕耘不辍,就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学语文教学就是凭借着具有丰厚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和熔炼,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内涵、高尚的品行、良好的修养,使学生建立起健康向上、积极美好的精神家园。真心希望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对孪生姐妹永远相依相伴,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满珍,邓先正《大学语文》(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玉华,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3] 吕朝成, 《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审美教育》(《中学语文 教学》. 20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4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