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可宝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关注程度高,传播扩散快,且容易向社会波及,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加强高校应急能力建设,是各级政府和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突发事件诱因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者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干扰、冲击或危害,甚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大事件。而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有时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首先弄清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
第一,由于地震、台风、洪涝、火灾等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引发。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破坏力是极强的,这些灾难一旦在校园中爆发,将对学生造成致命的伤害,学校的教学也将无法正常进行。第二,由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引发。高校属于人群高度聚集的地方,容易发生食品中毒和疾病传染等影响到学生身体健康的突发事件。第三,影响较大的一些政治类突发事件引发的大规模学生运动。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政治敏锐性很强,热情很高,但是由于涉世未深,情绪易激动,从众心理较强,很容易产生行为失范,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如不正确引导,在外力煽动下,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第四,其他影响高校稳定的事件。如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引发的突发事件,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引发的突发事件等。
二、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理念滞后,师生危机意识淡薄
在2003年SARS爆发前,高校一般是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主要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这类部门的职责;SARS之后,在认识上则提升到学校层次,但尚未完全树立“大校园应急管理”意识,尚未认识到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同时,亦未很好地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许多高校仍把应急管理当做高校管理的偶然内容,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做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高校的许多学生对危机的意识淡薄。有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对“犯罪危机”的警惕性最高,但在地震、疫情等灾害方面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对地震的发生原理可以讲得清楚。但具体到如何逃生,却知之甚少。
(二)应急管理机制缺乏法律规范和制度支持
我国现行的法律,尚未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进行专门的立法,高校应急管理表现出行政性强而法治性弱的特点。这与传统的影响和国家目前尚无专门法律来规范危机状态下的具体行为有关系。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学校规章及其实施的合法性很容易受到质疑,而在有的规章制度中还存在着与法律相抵触的现象。由于目前国家尚没有专门针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立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教育法》等只是界定和处理校园内的犯罪与违反治安问题,如学校发生管教冲突、学生伤害和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等危机事件,学校、个人及责任人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学校和教师应分别承担哪些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这在法律上都还没有定论。
(三)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我国高校中至今仍然没有建立具有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协调部门。也没有建立起处理不同突发事件间的协调机制。当突发事件爆发时学校不能加以协调,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效果。在高校内部,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临时性的组织,对于实施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来说仍存在着先天不足:一是危机处理需要学校内外机构的合作,临时成立的小组每次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成本同相关机构进行协调,往往错失工作良机:二是临时领导小组事先没有一个有效的应急处理计划,难以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并付诸实施;三是还没有效建立相应的应急培训和教育机制;四是临时性的组织缺乏制度规范和法律支持,其合法性地位将影响危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高校应加强应急教育、应急意识培养、应急预测、预防和演练等,让应急管理深入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首先,应利用各种途径提高师生的危机意识,这是消除和减少危机隐患的有效举措。通过警示宣传、纪念活动、模拟演习等,使大学生居安思危;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理性爱国教育等,传播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行为自控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其次,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事态的发展,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尽快恢复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学校形象为目的,根据情况不断修正和完善预案。
(二)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管理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突发事件管理的决策、指挥、协调部门,是实现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管理的组织保证。成立独立的突发事件组织管理体系,集中学校和社会资源,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更好地处理学校突发事件。高校应成立一个健全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一般来说这个组织体系应该包括决策组、执行组和咨询协助组。决策组处于核心地位,负责指挥应对突发事件、确定执行组人员、对突发事件管理做出决策;执行组是决策组制定突发事件管理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咨询协助组为决策组提供信息和帮助,三个部门缺一不可,只有大家分工协作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三)完善突发事件的保障机制
完善保障机制,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管理。首先应加强突发事件管理的法制建设,这将有效防止处理突发事件时胡乱决策或相互推诿现象发生。一方面在立法上,我国应加快校园安全立法步伐,对于地方上的相应立法行为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在制度建设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负起职责,加强对高校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其次高校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担负相关信息集散及相关资源调配的职责,确保心理危机信息快速及时地传递,科学制定并规范心理危机干预流程:通过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社团活动、网络咨询等途径和形式,在大学生中倡导和树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做好心理危机的提前预防:并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河,陈先刚.试论高校的危机公关与管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6).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06,(12).
(编辑: 李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