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问题分析及构建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问题主要包括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不全面、高等院校师生缺乏相关预警能力、缺乏相关的心理干预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构建;高校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经济体制等都发生着很大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代表,站在了风暴的顶端,现如今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成员的心理失衡严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得越来越失态,导致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频发。高校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如何保护大学生在校安全,遇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一系列的特殊情况都在日常高校管理中考验着领导层的管理能力。
  1.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问题分析
  1.1关于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法律制度建设不够全面
  我国国内是已经制定并且颁布了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规章制度,但是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只是规定了在校园内发生的学生伤害、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管教冲突等违反治安和犯罪的问题上处理办法;由于我国还没有针对高校突发事件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导致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高校、教师以及学生个人应该承担怎么样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界定。高校按照以前的处理事故方法已经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了,对于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的预警,那就无能为力了。
  1.2高等院校师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高校大学生在校人数随着高等教育扩招计划的实行也在快速增长,但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却没有同学生人数同比例增长,就导致了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的问题上空间幅度、范围难度不断加大。还有高校严重缺乏对师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同时在师生定期进行自护自救的实际演练和危机事件处置预案的模拟演练等活动上也严重缺失,这样极其容易导致师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出现恐慌、不安、急躁等问题。当代诱发高校发生突发事件的因素越来越多,一旦出现校园突发事件,后果不堪设想。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校普遍没有突发事件预防得模拟演练环节还有相应的管理系统,总的来说,许多高校没有建立系统起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教育机制;现在的高校应急组织做不到突发事件发生时的高效快速反应,使师生不能及时避免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
  1.3高校缺乏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机制
  现在全国的很多高校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但是更多的是华而不实,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校内的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多数是由社会心理师或者是教学单位的辅导员兼任,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程度良莠不齐,部分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培训。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狭窄,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采取公共校选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结果是只能覆盖部分学生并从中受益。三是高校没有应急心理救助机制,在突发事件来临和过后就不能帮助学生避免不良影响,反之,既可以让学生避免影响又能帮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2.构建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基本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大学生作为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教育和管理的主体,时刻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工作重点的重点之中,就是要以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中心,围绕此中心做好预防突发事件,最大程度的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通常来说,教育是以正确的引导和教导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这就决定了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的过程,更要注重的是文化传承、思想教育、价值观确立的过程。
  2.2统一进行管理,分级预警的原则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和政府相配合,有必要成立一个应急处理指挥机构,政府统一领导管理,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工作进行统一调度和指挥。按照相关的行政法规、法律条文的规定,发挥职能,进行紧急应急工作。形成突发事件的原因太多,其表现的方式也各种各样、涉及的范围大小不同。这样的话在集中统一的管理原则下还应该实行分级分类的管理制度。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应当由对应的部门出动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与研判,为上层决策机构提供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建议。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可以通过甄别等级和类型进而确定相应的应对方案,这就要求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技术手段与处理方式有一个清晰的规定。在事件发生时,明确有效的分级预警,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不良影响,还能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靈敏性、针对性。
  2.3信息方面透明化
  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向公开信息,做到信息透明化。应急管理专家帕金森认为:应急突发事件中信息的传播会出现真空,流言蜚语和道听途说会乘虚而入,“无可奉告”的答案会成为此类问题的标准答案;发布不真实的消息也会引起公众的不信任,报道失真容易让公众怀疑社会组织对相关信息采取了遮盖手段。信息透明化可以最大程度的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可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可以尊重公共的知情权,还可以方便处理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28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