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粮食质量如何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雁
[关键词]粮食质量;管理;方法
粮食质量的好坏与人们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它不但涉及国家、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而且还关系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市场粮油的质量管理和粮食系统粮油质量管理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得到相应加强。下面,就市场粮油质量管理和粮油系统质量管理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加大市场粮油质量管理力度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粮食由粮食部门独家经营,粮食监测站对粮食质量实行系统内监督,堵住了不合格产品不出厂、不出库,就等于管好了市场。近十多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粮食价格、粮食市场、粮食经营放开,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市场销售的小麦粉的一部分是小规模的制粉公司生产的,质量很难保证。销售单位多数又没有《检验合格证书》。目前还没有对这部分粮油建立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相反,粮食企业有技术监督局,严格把关,出厂、出库的粮油都符合国家标准。国有粮食企业处于劣势,这就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竞争的原则。“有毒大米”是不法分子用陈旧米掺人白蜡油等工业用油,进行抛光处理而成的,是严重的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行为。截至现在,全国有近千家企业生产绿色食品,最近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抽检表明,有十多种是假冒绿色食品。这都是由于质量监督机制机制不健全,使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优难胜、劣难汰现象相当普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一是粮油销售单位采购粮油时应索取《检验合格证单》,没有检验合格证书,不符合质量、卫生、标签、包装、计量等规定的粮油,不得销售。二是技术监督部门和粮油质量监测机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抽查检验,对外地调入的不合格粮油,可将《检验报告单》寄回调出地的技术监督部门,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强合作,严厉打击制造和经销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行为。推动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跃上新台阶。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先进的产品质量标准。要密切跟踪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及时修订国家标准。四是粮油质量监测机构要改善监测条件,增加投入,逐步做到检测设备齐全,手段先进,以保证对品种繁多的粮油进行检验和监测。
二、进一步提高粮食系统的粮食质量管理
粮食企业担负着国家的战备粮油、专储和市场的粮食储备任务,处于粮食流通的主要渠道地位。粮食系统的质量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粮食政策的落实,关系到粮食的安全储存和粮食企业经济效益。从以往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的情况看,质量工作在一些地方不受重视,开展工作困难较大:一是少数企业经费不足或根本不落实。影响质检队伍的稳定和机构的健全;二是一些质检人员对粮食政策、国家质量标准不熟悉,业务技术素质低下;三是一些质检机构化验仪器设备老化,无力更新、导致一些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加之计量法制观念淡薄等都影响到质量工作的正常开展。我认为应用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第一,应加强对粮油质量的监督管理。粮油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要把质量监督检查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一是加强对粮食收购入库的质量管理,收购时要求质检人员按质量标准进行检验,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库存质量档案。二是加强对粮食储存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制度约束体系,规范储粮行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技术规范制定管理办法,明确粮食储存管理标准和要求、管理权限及责任,推动粮食储存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每半年检测一次库存粮油品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或提出轮换意见。三是加强对粮食加工厂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粮食企业的命脉,凡是国家规定的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企业要对其质量、卫生、标签、包装计量等进行严格检验并出具检验合格证,做到不合格产品不出厂,粮油质量管理机构要坚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以提高粮油质量的总体水平。
第二,应加强对质检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质量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业务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质检人员工作的好坏,事关企业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企业形象,直接关系到农民、企业和国家利益。因此,加强对质检人员培训,是搞好粮油质量工作的基本保证。
1.要坚持经常抓好质检人员队伍建设、行为建设提高整体素质,采取举办短训班、开展职业等级培训及现场观摩等形式,定期组织仓储质检人员学习培训。同时,不定期地组织业务骨干“走出去”,赴省内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对照先进找差距、摆问题,及时修订、完善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标准和奖惩措施。日常工作中广泛开展精细化管理活动,推行半军事化管理,打造和谐团队增强竞争力。
2.加强对国家的粮食政策、法律法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质检人员的政策理论和法律意识。
3.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质检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第三,粮食质量管理要加快信息化管理。粮食属于大众货物,具有散放堆积,粮食入库时的信息采集是最重要的,当前粮食企业管理难度大,问题也较多,在管理中存在的账物不符等问题也大都与信息不准有关。各级粮食主管部门要把改善储粮单位的检测条件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很快将推广的入库粮食等级、水分、杂质进行电子测算信息化管理,质检人员不能随便修改数据,实现了对售粮农民的公平公开。但现阶段,不少企业的软硬件设施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由于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变,特别是管理层对信息电算化没有足够的重视,使企业在各级管理上习惯于手工管理摸索出的一套经验,计算机信息化成了摆设。再者,由于工作人员受计算机技能的限制及对信息化系统的熟悉程度不够,许多功能未能加以充分的利用,使不少企业仍只停留在简单替代手工记载粮食等级、水分、杂质上。粮食管理要信息化,必须具备了解企业管理体制并熟悉业务计算机流程的综合性人才,负责系统的运行和不断的改善,才能使计算机系统长期的不断提高和发挥其作用,但目前企业普遍缺乏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导致信息化在应用程度上打了折扣,并且给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带来了困难。因此,要使粮食质量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得到应用,并且发挥其优势,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观念,要使其充分认识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管理的思想。其次,要对各级管理者进行信息化业务的培训,使各级业务人员熟悉掌握操作方法和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另外要抓紧对信息化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运转和进一步完善,有效地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全面提高粮食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
(编辑: 穆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2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