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需求预测的推估方法扩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丽梅

  [摘 要]目前国内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需求预测做的研究比较少,且基本上都是采用一般失能比例法。但老年人是由较宽年龄区间组成,其异质性很强,各子群体的健康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均不同。故以一般失能比例法会受老年人自身年龄结构的影响,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需求的预测方法进行了扩展,提出了总和失能比例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照护;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总和自理比例
  
  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是众多老龄化、高龄化社会需要直接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国甚至是全人类社会本世纪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同时,我国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老年长期照料需求呈现加速增长趋势。
  一、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控制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生育水平大大低于人口更替水平。本世纪中叶那些即将迈入低龄老年阶段的老年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他们进入生育年龄时,正值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他们的子女数很少,很多夫妇一生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一代结婚时,即使按主干家庭模式分化立户,至少有一方父母自愿或不自愿的成为“空巢”家庭(郭志刚,2010)。若按核心家庭模式分化立户,空巢家庭的比例无疑会更高。再加上人口流动的加剧、生存竞争压力的上升, 家庭结构将进一步的趋向小型化、核心化,使得老年人与后代共同生活居住的比例迅速下降,而“空巢”家庭老年人比例快速上升。不难想象,本世纪中叶低龄老人拥有的家庭照护资源要比当前刚进入低龄阶段的老年人少,这种现象在城市将会更加突出。而且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低龄老人(很大一部分低龄老人本身自己就是独生子女)还面临着照护高龄父母的压力。因而,很大一部分低龄老人的子女有可能面临的将是“8-2-1”而非“4-2-1”的家庭格局,他们的负担将更加严峻。
  老年人长期照料是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老年人本身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与挑战。那么,到本世纪末,我国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规模有多大?目前学界对这方面做的研究比较少,顾大男、朱铭来对我国的失能老年人口做了非常有意义的探讨,但基本上限于采用失能比例法(即一般失能比例,以区别于后面的总和失能比例。计算公式:一般失能比例=某一时期失能老年总人口÷同时期65岁及以上老年总人口×100%),即预测年失能老人数=预测年老年人的一般失能比例×预测年年平均老年人口数。
  二、方法扩展
  1.年龄别失能比例。年龄别失能比例依据按老年人所处不同年龄段分别计算失能比例,这一指标完全排除了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对失能比例水平的影响,比一般失能比例更准确地反映了老人的失能比例。年龄别失能比例=一年内该年龄组失能老年人数/该年龄组老人的平均人数×100%(可以是1岁一组,也可以是5岁一组)。年龄别失能比例表明某一时期(通常是一年内)65岁及以上老人中各年龄组平均每一百名老人失能的人口数。根据一般失能比例与分年龄失能比例的定义可知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分年龄失能比例是一般失能比例的基础。一般失能比例=(某一时期总失能老年人口/同时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各年龄组失能老年人数/∑各年龄组老年人口平均数)=∑【(各年龄组失能老年人数÷各年龄组老年人口平均数)×(各年龄组老年人口平均数×∑各年龄组老年人口平均数)】=∑(各年龄组老年人失能比例×各年龄组老年人平均数占老年人口平均数的比重)。由此可见,老年人口的一般失能比例是以各年龄组老年人数在老年人口总数中的比重为权数的分年龄组失能比例的加权平均数。一般失能比例即受分年龄别失能比例的影响,也受老年年龄结构的影响。但是分年龄组失能比例是由一系列数值而不像一般失能比例那样用一个数值来表示,不能综合地反映老年人口失能的总体水平,在比较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失能水平时不够方便,因而笔者在这一指标的基础上产生了另一项失能指标,即总和失能比例。
  2.总和失能比例。本文定义总和失能比例为假设有一批刚进入老年期的老年人,他们在整个老年期内按照目前的各年龄组的失能水平度过一生,平均每个老年人一生可能失能的年数。总和失能比例=∑老年人分年龄组失能比例(若为1岁组,则总和失能率=∑每一单岁组老年人失能比例;若为5岁组,则总和失能率=5∑各年龄组老年人失能比例)。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推出总和失能比例是一个标准化的失能比例指标,与分年龄失能比例一样不受年龄结构的影响。而且这个指标值是一个数值,能非常有效地分析比较两个地区或不同时期的失能水平。这个指标预测的失能人口要优于一般失能比例法。这个值越接近0,表示老年人的自理水平越好;越接近最大值,则表示自理水平越差。其实总和失能比例是采用了人口统计学中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即假定队列。由于整个失能过程是假定的,因此,总和失能比例实质上是应用假定队列法来研究失能过程和失能水平的指标。需要指出的是:总和失能比例虽然用一批假设的老年人口来表示,但它反映的并非这批老年人口的失能水平,它反映的仍然是现实中某地末年的失能水平,只不过用假设的一批失能老人来解释罢了。
  3.失能模式。除了失能水平,我们还应该考虑失能模式。因为,即使相同的失能水平,不同的失能模式,其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对我国的社会经济规划的影响会很不一样。所谓失能模式,笔者定义其为由老年人发生失能的时间和间隔等失能行为特征所形成的失能方式,是一组反映老年人口在各个年龄失能程度指标,也叫失能系数。失能模式(失能系数)=分年龄组失能率/总和失能比例。各年龄组的失能模式之和为1,失能系数和总和失能比例结合起来是最有效的失能状况的分析方法。
  4.总和失能比例法。逐一介绍了一般失能比例、分年龄失能比例、总和失能比例、失能模式后,将这些概念运用于总和失能比例法(又称分年龄组失能比例法)的预测模型中。总和失能比例法以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的失能比例为基础,令未来的失能水平有三种不同的发展方案即高、中、低,并具体确定各个时期在不同方案下的年龄别生育率序列。其计算公式为:未来某年老年失能人数=∑预测年某年龄组失能人口数=∑(预测年某年龄组失能比例×该年龄组平均老年人口数),此处年龄组失能比例是预测模型中的参数,其确定方法有两种:1.令起始年的分年龄组失能比例为中方案,总和失能比例为1。假设高方案总和失能比例比中方案增加一个固定百分比a,则高方案总和失能比例÷中方案总和失能比例=1+a;假设低方案总和失能比例比中方案下降一个固定百分比b,则低方案总和失能比例÷中方案总和失能比例=1-b。中方案各个时期的年龄别失能比例乘以1+a和1-b,就可以分别得到高、低方案在不同时期的年龄别失能比例。这种推算方法非常简单,但仅适宜于短期预测。2.如果要进行长期预测,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即:预测年某年龄组失能比例=起始年该年龄组失能比例×预测年总和失能比例÷起始年总和失能比例。
  在预测过程中,未来各时期失能水平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学界关于我国失能水平发展方向的研究既有认为处于Robine &Michel提出的功能缺损压缩阶段(曾毅、顾大男等,2006)又有认为处于Gruenberg 和Kramer提出的功能缺损扩张阶段(杜鹏等,2006)。这个矛盾结果可能与这些学者研究所选取的不同样本区间有关。Robine &Michel(2004)提出由于老年群体的异质性很强,各子群体健康状态及变化趋势均不同,不排除同一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功能缺损压缩、扩张和平行发展。故在实际运算中,可视本地区具体情况和预测要求选取合适的失能水平发展方案。
  利用上述方法预测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口,是对传统一般失能比例法的改进和扩展,也为以后用人口学因素分析法更准确地预测失能老年人口,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参考。在经济学中,精确分析与预测未来市场供需关系及变化模式,是科学规划的基石,因而,准确预测未来需要长期照料老年人口规模非常重要,它是保障科学规划长期照料体系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勇.人口统计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6.
  [2]黄荣清.人口分析技术[M].北京:北京经
   济学院出版社,1989.
  [3]曾毅. 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
   成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编辑/.丹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