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老年人失能现状及影响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讨老人失能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评估了2520名老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等方面。结果:评估对象中85.7%的老年人能力完好,轻中重度失能率为14.3%,中重度失能率为3.8%。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家方式等是老人能力状况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人能力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区卫生人员应积极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关 键 词] 老年人;失能;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TS976.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14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医疗保健制度的不断完善,老年人口比例正不断地提高,中国老龄化进程在迅速推进。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老龄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对失能这一概念进行相对独立化的界定,提出失能通常是指老年人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1]。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人失能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此次评估采用多阶段抽样即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某市随机抽取2个城市行政区即苏仙区和北湖区,按照预计评估数量和分层抽样的要求,在苏仙区随机抽取了3个社区,在北湖区随机抽取了2个社区,共5个社区,对选定社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能力评估。参与本次评估的社区老年人人数为2520人,平均年龄为70.08±7.31岁。
(二)調查内容
此次评估内容涉及老人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子女数、保姆使用情况、经济来源、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和居住状况等。健康状况,包括健康状况和老人常见慢性病情况。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包括洗澡、吃饭、穿衣、室内活动、如厕和大小便控制等。老年人沟通与视听力能力、老年人认知能力情况等方面内容。
(三)调查方法
本次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主要采取了“先集中后入户”的评估方式,先将能够自主活动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宣传的方式,将居住在不同区域的老年人分时间段集中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评估,对不能外出活动的老年人,则由评估人员入户评估。整个评估时间持续11天,共获得有效初始评估表单2520份,复核评估表单210份,审查评估表单49份。
(四)统计学方法
通过信息评估数据库将数据全部导出,在剔除一些无效数据后,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所抽取的社区的老年人中,有85.7%是能力完好的,轻中重度失能率为14.3%,中重度失能率为3.8%。
三、讨论
在本次评估的5个社区中,85.7%的老人是能力完好的。苏仙区苏园路社区老年人的失能率最高,而北湖区的东风社区失能率最低,这可能与评估对象的范围有关。由于评估对象大部分为自愿参与调查的居家老人,因此其自理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相对状况较好。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能倾向于居住在养老院或护理院,以得到更合适的照料[2]。
数据显示,女性的轻中重度失能率高于男性,与多数类似研究结果相一致,有调查表明女性整个生命周期中运动的时间及频率都明显低于男性,虽然女性的人口寿命高于男性,但其失能的比例是明显高于男性的。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高,老人重要脏器功能逐渐退化,各项能力都会出现下降,因此,年龄对老人的失能影响是非常大的。结果显示,90~99岁的老年人失能率最高,而60~69岁失能率最低,失能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与国内其他研究报道是一致的。其中,中重度失能率低于轻中重度失能率,这也说明在社区轻度失能的老年人居多,而中重度失能的老人可能更多会由养老院或护理院代为照顾。
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失能率不同,文化程度越高其失能率越低。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及掌握程度更高,更有利于自身健康的维护,在生理机能出现问题时能尽早及时主动地去解决。受教育程度低的老人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更少地懂得如何去维护自身的健康,更多的是依赖于子女或者家人的照护,其依赖程度更高。因此,文化程度越高老人失能率越低。
此次评估数据显示,无论是轻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群还是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群,与配偶或伴侣同住、与子女同住的失能老年人最多。老人的居住方式是反映老人能力状况的一个重要的相关因素,大多数重度失能的老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居住在养老院,这样才能得到专业的照护。与配偶或伴侣、子女同住的老人大多数为能力完好或者轻度失能的老人。主要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老人更倾向于与自己的子女同住,同时一般家庭也只能承受轻中度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护任务,重度失能老人的照护需要依靠专业的机构。
参考文献:
[1]张文娟,魏蒙.中国老年人的失能水平到底有多高:多个数据来源的比较[J].人口研究,2015,39(3):34-47.
[2]王花玲,陈雪萍,吴广霞.杭州市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情况调查[J].健康研究,2011,31(3):20.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