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对我国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优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提供方案。方法:以医养结合典型地区苏州市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三种医养结合模式下不同社区/机构内253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频数、均值、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论: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模式下养老有较大需求,希望得到基本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支持者众多。应多关注慢病数量多、身体状况差的老人,延伸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发挥社区依托作用和支持力度,加强政府监督引导作用,保障老年人的医疗和养护需求。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4-0076-02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高龄老龄化及慢病患病率高导致老龄人口对生活照顾和医疗康复需求强烈。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到一项民生工程:医养结合。2013年国务院第一次以政策性文件的方式提出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整合社会医疗和养老资源,帮助突破复杂化的养老困境,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由于苏州市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上具有先锋和示范作用,因此本文实践部分选取苏州市老年人为调研对象,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选取2018年11月至12月期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半机构式养老机构、机构照料中心以及居家养老为养老模式的老人,发放问卷253份,回收问卷253份,回收率达100%。纳入标准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苏州户口且居住两年以上,意识清醒、可用语言沟通以及愿意配合参加问卷调研的;排除意识不清楚、理解沟通有障碍的,以及拒绝参加者或中途退出者。
  (二)调查内容
  问卷由本人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后自行设计。问卷由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调查表两部分组成。自行编制的需求问卷邀请了5位来自三甲医院老年医学科专家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审阅,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改,并选取40位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进行问卷预调研,经过克朗巴哈系数检验,总信度系数为0.941,效度较好。
  (三)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分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以及选择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人中进行。采用面对面问询的方式进行调研。将收集上来的问卷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采用频数、均值、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论
  (一)基本情况
  从样本特征上来看,女性共有136人参与了调查(占比53.8%),男性共有117人(占比46.2%);年龄以60—69岁最为集中(占比45.4%)。调研的老年人月均收入在3 001—5 000元的占比为37.2%。多数老人患有1—3种慢性疾病,对自身健康评价比较乐观,认为身体比较健康的占比为43.1%。家庭方面,受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居家养老是目前养老方式选择的主流。调查的对象中77.9%的老年人与老伴儿一起居住,互相照顾,安享晚年;而12.6%的老年人与子女一起居住,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和第三代提供基本生活照顾,如做饭、接送小朋友上学等;68.4%的老人拥有1—2个子女,而子女经常探望(即每周探望一次以上)的占比54.2%,说明苏州市子女对父母的照料情况很好,对于老年人的关心也很到位,从而居家养老模式得以持续发展。
  (二)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历、月收入、老年人患慢性病数量和健康水平、子女数量、子女探望情况、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邻里关系和社区组织结构的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将平均需求水平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纳入法将自变量输入回归方程中进行筛选。输入前对变量进行了赋值。模型决定系数R2为0.609,调整后决定系数R2为0.597,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回归方程整体模型的检验统计量F=54.410,概率P值P<0.001,显著性高。本研究利用条件指数判断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最优模型的条件指数取值为1到19.96,小于20,自变量之间共线性较弱。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患慢性病数量、健康状况、子女数量和子女探望频率、居住状况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老年人健康水平影响其养老需求;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养老需求越高;子女探望频率越高,老年人越能够在家实现养老需求,因而表现出来的养老需求也就越低;同时,社区基建状况与养老需求之间存在相关性,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辖区内老人的养老需求就能够基本满足,因此延伸的医养结合养老需求也就不强烈(B值为0.14)。
  三、结论与建议
  (一)老年人养老需求受个人和家庭因素的影响
  随着老年人抵抗力的下降,患慢性病的数量越来越多,身体状况和自理能力逐渐走下坡路,医疗、健康、精神和康复的照护需求也就越高,这也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家庭因素方面,子女数量、子女探望频率和居住状况也在居家养老中有重要的作用。从家庭中,我们能够找到需要的鼓励、安全感和归属感,尤其是老年人,在家庭中收获的快乐最多。但是,家庭中代际数量越多,家庭越庞大,子女因结婚、工作等问题离开大家庭、组建小家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也就导致了年轻的一代很难投入时间和精力到老一辈的关怀中;而这个时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意识能力、收入降低以及身体和心理机能的下降,在逐渐降低,因此,这时候家庭的支持就是老年人群体最重要的支撑和帮助,且也是最重要和最合适的帮助。子女探望是最常见的照顾和支持方式。研究显示,①子女探望次数频繁的家庭,老年人通过得到社会关系互动的愉悦感和生活质量都会提高;至少每月一次的探望将会使老年人的生活满意程度更高。
  (二)发挥社区依托和平台作用,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功能
  社区作为基层单元,承担着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的落实、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直接的福利服务的责任;同时,作为社会细胞之一,社区也能够通过与市场上提供福利的机构合作,或是与非营利的志愿组织携手,以购买或支持的形式,将多重供给主体提供的服务,通过福利供应链条有序地输送至福利最终需求者,即社区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从而让社区内每个老年人都有机会和能力享受适度普惠型的福利。可以说,社区是联系政府、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社区也是为来自不同供给主体的养老服务资源提供规划、整合、引导、输送和监督评估的综合平台。
  (三)加强医养结合政策制度保障,完善政府监督管理职责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作为养老资源的供给主体,是社会成员高度依赖的对象。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已出台多项鼓励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政策文件和配套设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行政部门之间存在壁垒、职责划分不清晰以及专业护理队伍缺乏等问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和评估机制,缺乏完善的监管标准,不仅使得财政投入效率低下,同时易导致医疗隐患多、监管职能交叉等潜在矛盾;另外,随着市场机制的纳入,对于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设施标准、服务标准、价格标准,亟须建立完善的行業管理、认证和评估体系,以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浩.关于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2):904-906.
  [2]  杨菊华,杜声红.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医养结合:理念、挑战与对策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401-409.
  [3]  尹浩.关于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2):904-906.
  [4]  戴伟,张霄艳,孙晓伟.大健康理念下的“医养结合”模式[J].中国社会保障,2015,(10).
  [5]  韩欢欢.我国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分析及模式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4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