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连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门贵斌

  [摘 要]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按照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设计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了大连市装 备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并对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重点行业中存在的具 体问题,旨在为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竞争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138-03
  [作者简介]门贵斌,大连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辽宁 大连 116028)
  
  一、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就一个国家内部市场上各区域之间的竞争情况来看,区域产业竞争力通过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来体现,具体来说,区域产业竞争力是由区域产业所提供的有效产品或服务来显现。区域产业所提供的有效产品或服务,必须要为市场和社会所接受,而且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既要不超出产业目前已有的生产能力,又要做到长久稳定地发展。因此,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指标选取原则,从投入、产出、市场绩效、技术创新4个不同层次选取11个指数指标,见表1。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方法。这种方法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够消除指标样本间的相互关系,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量的前提下,提取少量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得到主要指标的合理权重,用主成分作为决策分析的综合指标值,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用于评价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从理论上可以构建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的运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利用主成分分析,对11个指标进行标准化,选出m个主分量即综合因子F1,F2,…Fm。主成分分析是降维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把原来的11个指标进行简化,简化为m个指标,即综合因子F1,F2,…Fm,但是这m个指标完全可以表示原来的11个指标。
  第二步,对综合因子进行因子分析,考察各综合因子与原始指标集之间的联系和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各综合因子的内部结构和各综合因子的经济含义,以及计算得出每个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 ωi。
  第三步,根据上式计算最后结果,得到每个行业的竞争力得分。
  
  三、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分析
  
  1.确定指标数据。根据已经选定的指标,从《大连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搜集、加工数据,得到各个指标数据,见表2。
  2.主成分分析。对变量数为11,样本容量为7的一组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择3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771%,主成分的选取个数通常以累计贡献率达到85%为标准,所以88.771%>85%满足条件。各主因子对应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见表3,各主因子的原始变量载荷矩阵见表4。
  3.因子分析。由表4可以看到,各主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值不好进行解释,故需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选Varimax旋转,经5次旋转处理之后,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5。利用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考察各主因子的经济含义及其与内部主要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因子特征值大于0.5的原则,考察主因子与内部指标的关系。
  由表5可以看出Factor1由产业平均规模指数(X2)、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X6)、产业的市场占有率指数(X8)、产业相对专业化指数(X9)、产业外向度指数(X10)决定,可以看出Factor1主要由市场方面的指标决定,可称之为市场绩效因子。Factor2由产业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利税指数(X3)、产业资产利税率指数(X4)、产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指数(X5)决定,由此可以看出Factor2由产出方面的指标决定,可称之为产出率因子。Factor3由产业人均装备率指数(X1)、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X6)、产业增加值率指数(X7)、产业固定资产新度指数(X11)决定,由此可以看出Factor3由投入方面、产出方面、市场方面和技术创新方面共同决定,可称之为投入产出率综合因子。
  4.构建最终模型。根据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ωi,ωi=λi/∑λi(其中λi为第i个主因子所对应的特征根,i=1,2,3),以及各主因子内部主要指标的载荷系数,可以构造大连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Fj=ω1F1j+ω2F2j+ω3F3j
  在式中,Fj( j=1,2,3,4,5,6,7)为大连市装备制造业j产业的第i个主因子得分Fij的权重,Fij即F1j――F3j为产业第1至3个主因子得分,得分根据各主因子内部主要指标的载荷系数,通过下列式子得出:
  
  四、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根据上面的模型,可以计算出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竞争力得分,并按得分高低排序,其结果见表7,为了进一步分析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得分情况,现将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及其占整个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入表7。
  由于指标为大连市装备制造各行业相对于全国装备制造各行业的平均水平的比较值,所以,如果行业竞争力得分等于1,表示大连市装备制造业中该行业的竞争力水平和全国该行业的竞争力水平相当或持平;如果行业竞争力得分大于1,则表示大连市装备制造业中该行业的竞争力水平高于全国该行业的竞争力水平;如果行业竞争力得分小于1,则表示大连市装备制造业中该行业的竞争力水平低于全国该行业的竞争力水平;如果数值接近于零,则表明大连市装备制造业中该行业在我国同行业中几乎毫无竞争力。由表6可以看出:
  (1)从行业结构看,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的主要行业,这4大行业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分别为:30.84%、22.08%、19.60%、11.06%,总和为83.59%。
  (2)从竞争力得分来看,大连市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得分均大于1,说明这三个行业相对于全国该行业的平均水平而言,是比较有竞争力的。这个得分还是符合大连市的实际情况的,大连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基础性的制造业发展比较早,所以目前门类齐全,并且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综合看来,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拥有一批强势企业。重工・起重、机床、叉车、耐酸泵等企业是全国最强的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引进外资,进行技术改造,保持了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此外还有一批迅速成长起来的高附加值、高技术企业,例如:大显精密轴、大森数控、光洋科技、三洋空调、三洋冷链、富地重工等。还拥有一批高质量的民营企业,例如:三垒塑机、花根数控机床、冶金轴承、永宁机械等一批机制灵活、规模较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民营装备制造业企业。
  ②形成了较强的技术优势。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在冶金、起重设备,石化、核电设备,制冷设备,机床,轴承,橡塑机械,阀门,液压件,耐酸泵等行业的行业核心技术方面相对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较强的技术优势。
  (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竞争力得分只有0.6862,得分比较低,但是现实情况是大连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全国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综合来看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大连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企业大而全,专业化程度低,并且企业对目前的市场经济的认识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思想上转变过来。从表中可以看出该行业的产出和市场两方面的指标数据与其他行业相比都比较低。对于这种状况,企业应该首先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和体制改革,其次将大而全的理念转变为小而精、精而专的理念,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对地区经济的拉动力。此外,大力发展该行业的民营企业,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通过民营企业延长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完善市场的竞争机制,加强大连市的专业化协作程度。
  ②产业链条短。大连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全国范围来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从列表看,其竞争力得分却比较低,其原因在于,大连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条短,配套产业发展迟缓,许多配套产品须从外地购买。例如大连机车、大连船舶重工等都是大连市的强势企业,就全国范围来看,也极具竞争力,但是其配套产品很多并非大连生产,所以要大力发展该行业的配套行业,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得分是这7个行业中最低的,但是其工业总产值却比较高,所以这个行业对大连市工业经济的贡献也是比较大的,对此行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表中各个指标值数据,可以看出该行业的投入方面的指标数据比较低,尤其是产业人均装备率指数,说明社会和政府对该行业的投资力度不大,该行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该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指数和外向度指数很低,说明其生产规模不大直接导致无法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并且大连市该行业的产品对于全国而言,其影响力也是很低的。不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更容易和高新技术结合转变成高新技术产业,并且电子设备是很多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部件,而大连市的装备制造业或其他行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直接原因就是对于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够,所以大连市应在政策上给予该行业一定的倾斜,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赵志运.基于资源整合的企业竞合战略构建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07,(1).
  [3]张剑,袁洪飞,吴解生.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提升[J].企业经济,2007,(6).
  [责任编辑:昱 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6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