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产业发展与融合型产业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玉林 范小雷

  【摘要】信息产业发展正在加速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变革,其本身既有的特征使信息产业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促进了产业融合,而传统的产业体系显然无法适应产业融合的需要。因此,构建与产业融合相适应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论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是无边界的、市场化的、无主管部门的,也是可竞争的。构建融合型产业体系要以打破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分立为思路,并且必须落实各项相关的改革措施,寻求并确立有利于这一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融合;融合型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080―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批准号:04BJY0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玉林,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技术产业经济;范小雷,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高技术产业与创业投资。(湖北武汉430070)
  随着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这一堪称“革命性”的产业创新,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推进了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发展,并导致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这一现象也使得建立在明确产业分工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理论以及公共政策面I临新的挑战,因而日益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瞩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课题组(2001)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植草益(2001)研究了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周振华(2002)研究了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胡汉辉、邢华(2003)分析了产业融合理论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本文拟从信息产业的特征人手,分析信息产业发展对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出构建与产业融合相适应的融合型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和制度环境。
  
  一、信息产业的基本特征
  
  按照美国信息产业协会(AIIA)的定义,信息产业是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制造和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活动组合。我国国家统计局2003年12月发布的《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将信息产业分为五个部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电子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他信息相关服务。与传统产业以物质为主要生产资料,依赖于体力劳动的与机械化或自动化途径生产的特点不同,信息产业是主要依赖脑力劳动及其自动化途径进行生产、加工、存储、传递、开发人类智慧的产业,其主要特征表现在:
  1.高技术性。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始终是高技术的主流并且处于尖端科学前沿的技术,代表着人类最新智慧的结晶。信息产业以科研、开发为先导的产业特点日益突出,设计生产自动化和柔性加工系统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产品从研制到投产的周期,信息产业的更新速度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因此,信息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它表现出更新快、受科技影响程度大的特点。
  2.高渗透性和高催化性。由于信息资源来自于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它融合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如制造业和服务业之中。同时,信息化产业的行业、职业以及产出等表现形态,既表现其相对独立性,又表现其相融性。信息产业的催化性主要体现在信息产业赖以生存的信息技术能渗透到其他各个产业部门中,促使劳动力要素和劳动资料的机械、物理、化学及其他要素的有机结合,综合发挥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最高效能。
  3.智力、资本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从研究开发、中试、服务等各种产业阶段看,都需要大量专门技术人员的共同协作,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风险和资本风险就更加突出。由于信息产业专业性强,一个企业难以支持庞大的智力和资金投入,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往往是许多企业相互结盟共同进行。因而,信息产业内部出现了合作式竞争的新格局。
  4.高增值性。信息产业是增长快、需求广、产出高的高增值型产业。自1970年开始的以后几十年中,信息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由于它具有很强渗透性和催化性的特点,在社会经济各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远远超过其他产业,产生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效益。
  
  二、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融合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扩散,在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处出现了产业交叉、产业渗透和产业重组,促进了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分离的市场间的一种汇合和合并,是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壁垒的消除。
  1.信息产业广泛渗透于三次产业。产业渗透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式。信息产业由于具有高成长性、高关联性和高渗透性的特点,必将广泛渗透于三次产业,从而促进产业融合。有人曾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信息产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关联度做了测算,发现信息产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都大于0.6,如表1所示。
  信息产业与三次产业的这种显著关联性,使得信息产业能够极大地对三次产业进行渗透和扩散,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以物质资源投入和物质流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中,通过斯密所说的传统产业分工,使生产与消费的界限越分越清,产品与服务的界限越分越清。而信息经济中的互联网使顾客与产品生产者密切联系,产品只是一个待发生的服务,服务则是实际上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同时既是产品又是服务的供应才能满足消费需求。因此,随着信息资源的投人增大和信息流规模扩大,把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服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随着信息流的进一步泛化,其粘合性将使制造业和服务业界限模糊化。
  2.信息产业发展在传统产业分类边界交叉处产生众多新产业。产业交叉是产业融合的又一重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革命及其强大的渗透力,打破了不同产业的边界,使不同产业之间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新态势,并进而催生出新的融合型产业,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媒技术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升级融合,而且三大技术之间也产生了大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产业。传统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虽然都是从事信息服务的部门,但由于各自技术不同,造成传输网络及其终端设备的专用性和分离性,其信息服务内容尽管存在个别交叉情况,如双向文件和数据可以通过电信网传送,也可以通过有形分发网传送,但总体上每种内容分别与其分配网络和终端相对应。因此,在其产业构架中,可以明显看到所存在的产业边界特征。这种由技术边界、业务边界、运作边界与市场边界构成的固定化产业边界,使其处于“分立”状态,并形成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结构。信息产业的发展,数字化信息的灵活性,不仅使传统服务变得更丰富多彩,如数字电视

和数字收音机,以及更高质量的移动通信服务,还产生了许多全新的服务和运作程序,如电子报刊、在线超市、家庭银行以及用于内部通信和商业运作的多媒体网站等。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和信息网络对全社会各主要产业和经济部门覆盖率的不断加大,各产业部门开始打破彼此分工的界限,相互介入。公司之间不再讲求垂直整合,而讲求不同功能公司之间的水平整合。因此,产业融合将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并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形成各类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出现产业结构柔性化的趋势。
  3.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重组。产业重组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产业融合的另一种方式。在以非信息运行平台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时代,单一经济主体或者通过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性”效果;或者通过拓展产品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获得“范围经济性”的效果。而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以美国在线公司收购时代华纳公司为例,二者分别属于网络产业和媒体产业,这两个行业面临的竞争情况是:互联网公司积极设法丰富网上服务内容,尤其是信息服务。但是,信息的权威来源目前仍然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公司在谋划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基于这种情况,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宣布以换股方式收购时代华纳,并购后的新公司成为世界第七大公司,其业务从杂志、电视网、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卡通一直延伸到互联网,它将重新规划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传统媒体业务和网络业务开始相互介入,并生成了崭新的互动电视业务。新公司所从事的所有媒体行业,包括报刊、电影、卡通以及最新出现的互动电视等已跨入了传统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
  数字化和互联网极大促进了产业重组融合。从传统产业的角度来看,书报刊出版物、音乐、电影,一部分科学研究、教育和玩具游戏等在对象、用途、社会功能、服务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人们不会把它们归在一起。然而,当它们的产品经过数字化后,那都不过是由0、1组成的字符串而已,由此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重组后的新企业已经无法归为是传统网络产业还是媒体产业,而是以共同的技术、市场为基础的新产业,传统产业分类体系被打破。
  
  三、融合型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制度环境
  
  1.融合型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传统的分立的产业体系具有明确的产业边界,而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融合型产业体系应是无产业边界的,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打破了原有的明确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和市场边界,融合型产业体系的这种无边界使得某产业容易改变产业的布局,敏捷地从一产业过渡到另一产业中,从而实现产业创新。
  产业融合所引起的产业界限模糊或消失已经难以将全部产业准确地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归属的不明确,意味着在“产业分立”背景下产业界限相对明晰时所形成和实施的“分立式产业管制”的方式无疑将不能适应也不利于产业融合的发展,产业融合意味着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融合型产业体系要求对于产业的管制是综合型、系统型的,因此是市场化的、无主管部门的。
  融合型产业体系是可竞争的。可竞争性市场理论认为,如果不存在沉没成本,则不存在所谓的市场进入壁垒,那么该市场就是能够进入和退出自由的可竞争市场。产业融合意味着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融合型产业体系中,新产业是在各个旧有的产业基础上,基于原来的技术、市场,通过信息技术的媒介催化而形成的,新产业的出现是没有沉没成本的,不存在市场进入壁垒,潜在进入者不存在生产技术、成本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劣势,进入和退出是自由的,是可竞争的。因此,融合型产业体系更有利于维持高效率的市场组织,有利于企业重组和效率的提高。
  2.融合型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如何构建与产业融合趋势相适应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已是经济学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以往关于信息产业对产业分类影响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方法基础上的扩充,如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1962)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将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划入知识产业;马克・波拉特(M.Porat,1977)提出了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的概念,并测算了美国四大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动情况;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上出现“内容产业”的提法;次年,欧盟《信息社会2000计划》把内容产业的内涵明确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其产品范围包括各种媒介的印刷品、电子出版物和音像传播。还有学者对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提出了挑战,重新设定了新的产业分类。日本现行经济统计中采用按生产方法进行产业分类,把所有的产业分为物质生产业(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网络业(包括商品、货币流通产业和具有网络设施的产业,如商业、金融、供电供水等)和知识、服务业(包括医疗、教育、娱乐等产业)。周振华(2003)根据生产对象、内容的形态将整个产业体系分为内容产业(以比特加工为主的产业部门)、物质产业(以原子加工为主的产业部门)和位置产业(由信息流带动的物质流,如生产资料与产品运输、劳动力迁移、技术成果转让、资金转移等)。
  日本现行的经济统计中采用的产业分类法和周振华提出的产业分类法,对于构建融合型的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融合型的产业体系要打破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分立,因为农业、制造业都是以提供物质产品为主,所以是物质产业部门;农业、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只是一个待发生的服务,而服务则是实际上的产品时,应形成具有大量服务性特征的新型产业部门,可以将其称为网络产业或内容产业。
  3.构建并发展融合型产业体系的制度环境。产业革命之所以发生,是以其体制的存在为基础的。我们构建并发展融合型产业体系,必须落实各项相关的改革措施,寻求并确立有利于这一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制度安排。具体地讲,政府应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推进技术扩散,促进产业交叉和渗透,实现产业创新;规范有关产业部门的管制,推进跨行业企业的重组、竞争与合作,以适应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大力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融合型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等等。
  【责任编辑:陈 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7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