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颖 刘林青
摘要: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背景出发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将“政府”和“企业”因素同时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价值链整合程度和政府影响程度这两个变量,提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政策驱动模式、龙头带动模式、特色集群模式、创新驱动模式、模仿创新模式5种基本模式,并结合武汉市青山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案例研究。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产业国际竞争力 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一、引言
正如波特教授所说,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而应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因此培养和壮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对于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关于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建设导向机制、培育重点产业、构建产业集群等方面来展开的。例如,彭劲松(2005)提出加强区域产业导向机制和城镇规划的有机对接,与邻近城区联合构建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穆菁(2006)提出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张永庆和张冰(2005)认为需要加强政策的指导与法律法规的支持,规划协调好城市产业总体结构与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型产业;段进和张勇强(2002)提出按照架、轴、棱、片4个空间层进行规划;还有作者提出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课题组,2003);等等。在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背景出发,分析在此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将“政府”和“企业”因素同时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而以武汉市青山区为例来展开案例分析。
二、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
迄今为止,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有关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是:“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交换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比较优势概念及其原理的表述却反而只有“国家”?这种不合逻辑的背后隐含的是比较优势原理的假设基础:(1)国际分工是产业间的水平分工;(2)产业的边界在国家边界内,一种产品的完整生产环节在一国内部,因此只须关心产品的交换;(3)企业的边界也在国家边界内,即企业国际活动主要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而很少进行国际投资活动(刘林青、谭力文,2006)。应该说这些假设基础正是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时的现实状况,也在逻辑上形成从国家到产业再到企业的包含关系,“企业”也就在比较优势理论中被“国家”所替代。
进入21世纪后,这些假设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国际分工正从过去产业间完整的产品生产分工向产品内部部件生产、产品增值过程分工、产品生产环节分工和产品要素分工等复合分工方式发展。如果说古典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是价值链,价值链上的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结果(金芳,2003)。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形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大幅增加,结果是产业范围超越了国家边界。国家和企业都成为了全球价值链的行动者。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竞争的特征也越来越越明显,如国家与国家在吸引外资、获取战略性资源、协助本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导致产业活动在全球地理和功能性上分工进而形成产业集群,这也越发凸显国家的作用与此同时,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国家和企业这两个行动者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如本国企业、本国企业在外国投资公司、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公司等。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Kougt认为企业在实施全球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时应该同时考察国家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相互作用,这两种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战略中两个关键问题的答案:一是价值增值链将在哪里突破国家边界?二是企业应该将它们的资源集中在那些功能活动上?换言之,在国际竞争中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可区分为来自国家的和来自企业的(Bruce Kogut,1985)。为此,本研究认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至少应分为产业国家竞争力和产业(民族)企业竞争力两个维度。
产业国家竞争力是指在全球价值链中,国家作为行动者参与竞争时表现出来的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国家应像企业一样,介入到国际市场上的残酷竞争中,这似乎已经得到普遍地认同(张金昌,2001)。与要素禀赋理论不同,Kogut指出价值链中不同活动的要素特性不同,如研究开发是人力资本密集的,基础制造则对劳动密集要求要高一些,等等;企业应该根据这种差异将不同的活动布局到具有该要素比较优势的国家去。这样的结果是,价值链的范围突破国家边界,不同的国家依据其要素禀赋汇集不同的价值增值活动而建立起弱连接。
产业(民族)企业竞争力是指在全球价值链中,一国的民族企业参与竞争时表现出来的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且集中体现为该国领导企业的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一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多种租金来源而获得,最终会反映在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两个方面;市场力量反映的是一国企业在与国际竞争对手竞争时所体现出来的竞争力;而领导力量反映的是一国企业在与供应商或购买者协调时所体现出来的竞争力。全球价值链中的行动者创造和获取各种租金赢得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各种回报,如经济租金、控制权、在位权和社会就业等等。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表现为3种形式:在国内市场上同外国进口的产品进行间接竞争,与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直接竞争;通过出口产品同外国的企业进行间接竞争;到海外直接投资,进行生产销售,在国外市场上与外国企业进行直接竞争(张其仔,2003)。
产业企业竞争力与产业国家竞争力有很强的交互性。企业可以将自己的资源集中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某个和几个环节上,或包括所有的环节而实现垂直整合;也可以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将活动布局在不同的地点以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同过去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不同,本研文将研究的焦点直接对准企业本身,考察不同类型企业的贡献和力量强弱。根据企业与所在国关系可以分为4类,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公司(I)、本国企业(II)、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公司(III)和外国企业。产业国家竞争力的焦点是国家边界以内的企业,即I和II两部分;而产业(民族)企业竞争力的焦点是lI和
III两部分。
三、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一)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二维性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实际上表明“企业”和“政府”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只不过,在过去是由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同时研究着,且相互很少往来(Griffiths,1998)。
1、战略管理与价值链整合的程度。战略管理理论认为经济协调以及决策制定由价值链整合(以管理层级为特点)完成或者由市场完成(低价值链整合)。其实,早在科斯分析企业的性质时就表明企业内部是管理层级协调,否则就是市场协调;中间组织(比如网络)的出现,将管理层级的概念拓展到了企业之间。钱德勒追溯工业企业产生、发展和成长时就强调价值链整合的重要性。他认为产业成功需要对3个领域进行投资:一是有利于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生产设施;二是产品专有市场、分销系统以及采购系统;三是发展管理者和管理层级来控制前两种投资。价值链整合包括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其特点是企业(能够)运用管理层级有机地协调多个价值增值活动,能够将生产系统与组织能力有机结合。Griffiths(1998)等也认为价值链整合作为一种能力,是企业绩效和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变量;企业竞争力更多地来自其能够产生和利用机会的企业内部组合。价值链整合以管理层级协调为特色,与之相对的是市场协调。市场协调则表现为价值链环节的片段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价值链整合不是价值环节“量”的完整,而是价值链各环节之间高效率的无缝衔接;它既能表示单个企业可以使外部和内部价值活动实现无缝对接,同时能够对这些服务进行控制,并能不断地对其有效性与效率进行评估。显然,配套企业之间的价值链整合(产业链的整合)是单个企业价值链整合的土壤。
2、政治经济与政府影响程度。如前所述,政治经济学则围绕“政府”展开。政治经济学观点认为经济协调以及决策制定是通过政府参与完成或者由市场完成(低政府参与)。普遍地情况是,政府通过制定协调经济活动的机制来参与产业活动。在不确定环境下,政府的主要角色是通过塑造良好的氛围以帮助产业适应变化的竞争环境(Dobbin and Dowd,1997)。这是一种能够提高本国或本地区产业应对产业变化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能力。Lazonick(1984)在分析台湾、韩国、日本的经济发展时指出,政府对管理市场的举措是东亚与西方社会的不同要素之一,但是这种政策并不能保证持续地成功。当政府能够在主动考虑产业的发展形势基础上,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提供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行为则表明政府对该产业的参与度高。甚至,政府会涉足产业重要团体(尤其是经济团体)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参与产业决策制定。
(二)城市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以价值链整合程度和政府影响程度这两个因素为变量,建立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矩阵。根据企业主导程度的强弱和政府影响程度的强弱组合,构建了5种城市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政策驱动模式、龙头带动模式、特色集群模式、创新驱动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其中,培育和扶植产业发展是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
1、政策驱动模式。政府通过分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区域的基础优势,识别产业发展的机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激励区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驱动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的政策拉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其优势在于,对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相对较低,模式选择面临的进入壁垒较低,在政府相关制度供给高效率的前提下起步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一旦出现政府的决策失误,则可能造成大的损失,形成长远的危机。
2、龙头带动模式。城市的一些地区内往往坐落着一些大型的企业,围绕这些企业的产业链的延伸、服务而形成了大量的产业机会。这种模式往往存在于大型企业的周边地带。这类城区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发达的市场优势和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如果这类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明确定位、与所依托的企业协调发展,则可能会导致后劲不足。
3、创新驱动模式。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趋突出。城市的一些城区内聚集着高等院校、研发机构,而这些机构的投资及其科技成果扩散能够在周边地区形成创新驱动的产业群。政府通过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要素的区域集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突破了城区资源、资本、区位的制约,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驱动区域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4、特色集群模式。城市的一些城区在历史的产业布局、历史文化、区位特色等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可以借助城区的特色优势,通过深层次、高强度、综合性地科学开发,实现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以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其缺点是,如果本地区的特色优势被替代,则会导致产业经济的快速萧条。
5、模仿创新模式。在产业竞争力弱的情况下,跟踪产业先进水平,通过模仿创新维持生存与发展,乃至形成“后发优势”。模仿创新模式的优点是通过模仿创新提升产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投入低、风险小。但是也存在缺点,企业因为过于依赖模仿而丧失了自主创新能力,在面临重大技术变革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
四、武汉市青山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案例研究
根据其前面总结出的城市经济发展的5种典型模式,本文对武汉市青山区的发展模式进行初步的总结,基本内容如下。
(一)青山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1、钢铁、石化、造船产业的大型企业云集。钢铁、石化、环保、船舶等主导产业在青山地区产业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优势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而且目前的发展态势良好。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有利于集中力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使相关产品和技术在全国同行业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
2、环保技术研发机构成果多、实力强。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示范园区位于青山区东北部,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05家,基本形成了以三大科研院所为技术主导,以大中型企业为市场依托,以环保骨干企业为支撑,以城市垃圾处理、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环保产品开发、环保工程建设
等领域为特色的环保产业体系。以青山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为主体,包括武汉华创源科技企业孵化器、光大科技楼、青山环保火炬大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个专业服务机构,构成了青山环保产业孵化基地。研发机构的技术支撑和孵化基地的资源和环境支撑,为环保产业在青山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拥有独特的交通、产业等区位优势。“十一五”期间,随着天兴洲长江公铁两用大桥、阳逻长江大桥、罗家港大桥、京广高速客运专线武汉站四大交通工程的建设,青山地区将成为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密集,辐射功能更强,区位格局将发生历史性变化。“桥、站、路”建设为科技引导青山现代服务业兴起,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带来难得的机遇。这将有利于青山地区进一步改善区位环境,为科技与制造业的开放发展、新型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二)青山区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内容
依托青山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应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实证研究青山区城区产业发展的3种主要模式。
1、以龙头辐射模式理念延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城区工业要具有竞争力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青山作为制造业基地,发挥其比较优势――大企业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立足现有产业,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延伸上下游产业链。近些年来,依托武钢、武石化的“三废资源”,青山区先后诞生了春笋集团、武钢粉末;台金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固废物再利用的环保企业,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依托大企业优势,根据“培育大市场、促进大流通、搞好大服务”发展思路,发展研发、物流、仓储、运输、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武钢、石化等大企业形成良性互动,既服务了大企业,也促进青山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此,首先应不断巩固钢铁、石化产业的支柱地位,并充分利用钢铁、石化企业的集聚和拉动效应,引进更多的相关产业,推进武钢、武汉石化等重点配套项目建设,力争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包括支持武钢把青山本部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汽车板材生产基地;支持武石化800万吨炼油改造、8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打造化工产业基地;支持四六一、四七一厂、青山船厂等企业研发核心技术把握船舶工业快速成长的大好时机,发展船舶及成套设备制造和机械加工业,打造船舶生产出口基地。其次,应鼓励和引导武钢、武石化和青山船厂等龙头企业积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促进区域产业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再则,应以武钢、武石化和青山船厂为依托,建立生态产业园,在大工业发展上走出一条新路。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实现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最后,应大力发展产业的循环经济,构建相互扣合的产业链和开放式的大循环圈,打造共赢共荣的价值链和与环境友好的生态链。延长产业上下游链条,建立和上下游企业的生产链网,开发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新流程,实现生产资源的链式循环,形成不同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过程中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完成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
2、以创新驱动模式理念发展环保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全国环保产业核心基地的基础优势,以创新驱动模式理念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包括以政策创新做大循环产业项目,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产业创新构筑循环经济企业集群。
武钢、武汉石化等企业均为资源依赖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原则。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企业作为构筑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环境友好、技术跨越相结合的原则,先节约、后开源,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理念改善生产流程,实现最优化生产、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尽可能小的环境污染。要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其次要通过创新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发展循环经济,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特别要攻克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瓶颈,延长和拓展产品链,将污染物尽可能的在生产企业内转变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最后要完善循环经济产品链,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从各个环节变废为宝,形成循环经济的产品链和产品网,用效益较大的产品收益来弥补收益小甚至没有净收益项目,整体上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从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看,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用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利用废弃物加工成产品的费用。
3、以特色集群模式理念发展现代服务业。青山地区充分发挥其制造、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特色集群发展模式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1)金融服务业。创造优惠条件,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银行、证券公司、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进驻青山,为“三桥一站”建设、地区大企业产能扩张服务。(2)新兴商贸圈。根据武汉火车站的建设所带来的人流、物流变化趋势,在火车站周围发展商贸流通业,构建城市副中心商贸服务圈。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附近居民众多的特点,与优势企业联手,建设与城市副中心相呼应的和平大道商贸服务带,形成商家密集、业态鲜活、辐射力强劲的商贸局面。(3)房地产业。随着武钢、武石化产业工人居住区改造和搬迁,房地产开发领域和空间得到大大拓展,为开发房地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就是要从传统的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转为主要依靠智力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要利用现代技术来改造传统服务产业,以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的发展。在构建具有青山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群过程中,政府应将现代服务业集群纳入其经济规划重点,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强化政府规制,倡导和谐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文化氛围。通过多途径奠定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立积极的发展引导机制与扶持政策,建立技术基础设施,奠定技术创新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帮助或协助组建服务业协会,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应实施有效的政策或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各种有利于企、学、研、官、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同时要多渠道加强投入,吸引外资进入青山区的现代服务行业。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引导社会和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支持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原则下,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1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