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服装品牌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福建服装品牌在国内影响力较大,但由于生产模式落后、产品创新性不强、供应链不够协调、国际物流成本高等问题,现有服装品牌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并不高。因此,应建立极速响应的供应链,强化品牌思维,提升产品创新性,建立灵活的采购生产方式,构建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配送效率,快速响应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关键词:福建省;服装品牌;供应链;国际竞争力
1 福建省服装品牌国际竞争力概述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服装业发展较为迅速,并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国内服装业制造生产大省。近年来,福建省纺织服装行业大力增加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投资,调整行业结构,形成了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专业市场,并且形成了诸多的区域产品品牌[1]。作为全国知名的服装生产制造及加工销售基地,福建石狮被誉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当前,在中国十大男装品牌中,福建省的品牌独占其七,可见福建男装品牌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较高。虽然福建省的服装业发展较好,出口品牌较多,但是同国际同类品牌相比,国际竞争力不高。以安踏为例,安踏作为福建省知名运动品牌,在国内服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国外的安踏厂区和专卖店数量少,品牌代言人缺乏国际性,与阿迪、耐克等知名运动品牌相比,国外消费市场尚未有效打开。
2 福建省服装品牌国际竞争力薄弱的成因
2.1 缺乏品牌意识,产品创新性较差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是一家企业想要存活所必须具备的要素,自主研发是品牌服装的核心要素。[2]当前,福建省的服装业缺乏足够的品牌意识,大部分服装企业为中小企业、小型加工坊等生产单位也较为常见,往往这些生产主体的领导者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意识到打造服装品牌的重要性,缺少优秀的设计师及产品研发团队,支持品牌创新的经费投入不足,缺少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设计经验,在技术上难以创新,对于服装款式模仿居多,自主创新较少,对于服装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缺乏必要的战略思考及“走出去”的有利举措,所以福建省的服装品牌在国际上缺乏知名度,在日益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无法开拓局面。
2.2 生产模式落后,供应链不够协调
福建省历来都是服装生产大省,但与巨大产量相对应的是落后的生产模式。福建省以粗放式生产为主的服装生产模式持续时间较长,传统的中小服装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有限,贴牌生产居多,知名品牌服装生产尚未建立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协调机制,产品不能实现按最终消费者需求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模式难以适应现代消费者多变的需求,而不少国际知名品牌已经实行精益生产,通过极速响应的供应链,实现消费者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对于福建省的服装品牌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生产模式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但这也意味着比起国际知名服装品牌,福建省服装品牌国际化程度较低。
2.3 物流设施不够完备,国际物流成本较高
配送是供应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实施好坏对消费者满意度和品牌美誉度影响重大。福建省的服装品牌虽然在国内较为知名,但国际贸易设计环节诸多,国际物流和国际配送环节需要服装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当前福建省服装业物流配送环节薄弱,知名服装品牌在国内大多数城市中的配送服务中心分布较少,辐射范围不够宽广。如本土知名女装金苑在福建的厦门、福州等地方的配送服务中心有10个,小城市只有2~3个。其他品牌在国外的配送服务中心很少,配送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实,配送自动化信息共享程度有限,极大地降低了海外消费者对服装品牌的美誉度。
3 基于全球供应链视角加强福建省服装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品牌思维,提升产品创新性
对于服装业来说,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福建省的服装品牌必须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多种渠道来建立自己的设计团队,培养自己的服装设计师。可借助高档品牌时装公司在世界时尚中心发布新款时装的时机,派出顶级品牌的设计师到现场找寻设计灵感,同时在全球各地寻找买手进行信息采集、市场调查以及收集同行业的新时尚元素信息,根据销售情况和库存信息作出相应产品的类别、风格、款式调整,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迅速做出相对应的产品,提前适应需求,始终保持与时尚同步。深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并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大创新研发。在生产中加强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進行精益生产,减少浪费。在营销方式上创新,可综合采用促销、海外明星代言、饥饿营销、互联网营销、自媒体营销等手段,加大服装品牌的海外宣传力度,提升福建省服装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3.2 建立灵活的采购生产方式,建立极速响应的供应链模式
国际著名的服装快时尚品牌Zara在服装生产上采用柔性供应链,将服装生产供应周期相比传统缩短10倍,其先进的供应链生产管理模式可供福建省服装品牌借鉴。福建省服装企业应建立以品牌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在服装生产到销售再到售后整个供应链流程中坚持品牌导向,在采购上可用自产和外包相结合的形式,采用“延迟差异化策略”,预留没有染色的布,使消费者在销售季节里不管市场对颜色需求如何变动,都能及时作出相应的染色变化,从而降低库存,契合快时尚理念。其余的布料来自其他供应商,增加供应商数量,增强供应商的竞争,控制原料采购成本,缩短供应商对订单的反应时间,采用多批次小批量的生产模式,把每天的销售状况和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汇总到设计师的手中,注重款式的多样性,响应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采用EDI技术或者订货看板技术,以最低的订货成本快速地将需求传递给供应商,以销定产,用推拉结合的供应链模式缩短提前期,建立高效的全球采购系统,提高品牌运营效率。
3.3 构建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配送效率
福建省构建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供应链体系的运作效益。首先,许多福建省服装品牌都是采用加盟或专卖形式运营,企业间对需求信息的准确度要求非常高,只有根据终端市场的实际需求作出自身的需求预测且做到需求信息的透明性,才有可能消除信息扭曲的情况,降低高库存局面,降低产品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成本。其次,福建省服装企业应建立与各大物流中心的战略合作联盟,充分利用菜鸟网络等快递平台中先进的大数据处理技术、信息共享技术,公开业务数据,业务集成。[3]通过存货管理系统与物流配送服务商的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对接,及时发现配送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形成服装产业供应链主体间的相互信任、快速响应的机制体制,做好海外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增强福建省品牌服装的国际竞争力。
4 结语
作为服装生产大省,福建省需要发挥自身优势,走好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提高现有服装知名品牌的国际竞争力。福建省服装国际品牌的培育,要有一流的设计理念、敏锐的时尚触觉、先进的平台技术、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福建省服装企业应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高创新程度与竞争能力,走品牌化、国际化的道路。只有充分认识自身的缺陷,加强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定位,学习先进经验,站到全球供应链的视角改善服装供产销各环节的诸多弊端,培育品牌、推广品牌,才能提高福建省服装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激发福建省服装产业长期积淀的比较优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谢利文.后危机时代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以泉州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4,(07):884-887.
[2]何梦洁.宁波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12):29-31.
[3]程朋朋,陈道玲,王建刚.“互联网+”背景下福建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8,(01):39-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74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