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扬州市特色产业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02年,扬州鸭业、鹅业、油料业、荷藕业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总产值之和达29.4亿元,占扬州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1.1%。涉及四大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经营龙头加工企业200多个,专业市场20个,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0多个,带动90万农民从事特色产业经营获得纯收入12多亿元,占全市农民纯收入的9.5%。
一、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
扬州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主要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业种养基地的发展,为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前提和基础,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从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就业等方面有力地带动农民增收。现以高邮鸭业、扬州鹅业、油料业、荷藕业四大特色产业为例进行分析。
1、高邮鸭业
高邮为扬州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长江以北里下河地区,境内河湖交错,湖荡连片,沟渠纵横,水资源丰富,有水域面积160万亩。其中高邮湖面积60万亩,是水禽理想的栖息场所。全国三大优良鸭系之一―――高邮麻鸭在这里已有1000多年的繁衍历史,是我国著名的蛋肉兼用型原产地保护品种,尤以善产双黄鸭蛋而享誉海内外。
1998年以前,高邮地区高邮鸭年饲养量一直徘徊在250万只左右,鸭蛋加工产值1.5亿元。近几年来,随着高邮整个鸭蛋加工企业尤其是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苏高邮鸭集团以及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壮大,年加工、销售鸭蛋6亿多枚,对高邮鸭饲养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高邮饲养业结构的调整。2002年高邮市高邮鸭饲养量达500万只,年递增18.9%。
江苏高邮鸭集团自1996年组建以来,不断加大生产技术改造和新品开发力度,年均投入千万元,目前已形成高邮鸭保种、育种、饲养、蛋肉加工、饲料生产、包装、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格局。2002年集团产值达 3.7亿元,组建以来年均增长20%。在江苏高邮鸭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高邮鸭饲养量年均增加50多万只。其中重点养鸭大镇―――高邮司徒镇2002年高邮鸭饲养量达60多万只,人均达30只。
高邮鸭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饲养业的发展,成为致富当地农民的重要途径。从高邮全市来看,鸭业经济产值(含生产、加工)近几年年均年增长25%以上,至2002年达8亿元,占该市农业总产值的21.8%;农民来自鸭业经济的总纯收入达2.65亿元,人均392元(1998年为158元),占农民人均总纯收入的10.6%。其中饲养业就业人数1.2万人左右,总纯收入1.2亿元,年递增12%以上,加工业吸纳就业人数9000多人,工资收入5400万元,年递增14.4%;服务业就业人数达1.3万人,工资收入9100万元,年递增8.6%。综合测算,平均每养一只鸭的综合经济效益为53元,是当地饲养普通家禽的3―4倍。
从养鸭大镇司徒镇来看,鸭业经济总产值5100多万元,占全镇总农业总产值的23.3%;农民来自鸭业经济的总纯收入近1250万元,人均600元,占该镇农民纯收入的15.3%。
从高邮鸭集团来看,目前建有基地养鸭150万只,带动农户6000多户,吸纳农民工600多人,带动农民年增收4800多万元。
2、扬州鹅业
扬州有江滩、湖滩及丘陵岗坡、草地面积近40万亩,水草资源十分丰富,为养鹅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扬州有传统的养鹅和消费习惯,全市年消费量达1000万只,人均2.5只。2002年,由扬州大学赵万里教授育成的新品种“扬州鹅”通过了江苏省畜禽新品种的审定,为扬州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1999年以前,扬州全市鹅饲养量基本稳定在1000万只左右,其中70%左右加工成盐水鹅。由于盐水鹅的保质期短、不耐贮存,所以只能在扬州及周边地区消费,制约了扬州鹅业的发展。1999年,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首先研制成功“风鹅”加工产品,并实现工厂化规模生产,使扬州鹅加工从传统的作坊生产实现了向工厂化生产的历史性跨越,扬州鹅终于走出扬州,走向全国。
从仪征、高邮两县(市)来看,两地共建有鹅业加工企业20多家,鹅业经济产值近几年年均增长21.8%,2002年达6.8亿元,占两地农业总产值的13.9%。鹅饲养量由1999年的600万只增加到2002年的900多万只。两地农民来自鹅业经济的总纯收入达1.8亿元左右,人均171元(1999年为100元),占农民人均总纯收入的5.6%,其中饲养业就业人数1.2万人左右,总纯收入近1亿元,年递增13.7%;加工业吸纳人数3500人左右,工资收入2500多万元,年递增27.8%;服务业就业人数达2800多人,工资收入4500万元,年递增18.9%。综合测算,平均每养一只鹅的综合经济效益为20元。
从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来看,1999年建立至今,共投入4000多万元,年加工风鹅能力400多万只。2002年,加工风鹅210万只,产值达1.08亿元,企业的发展从带动养殖基地、增加农民务工、拉动鹅价等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从陈集镇来看,鹅饲养量从1999年的58万只增加到2002年的80多万只,涉及农户2500多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26.6%;农民从鹅业获得的总纯收入1000多万元,人均240.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1%。
3、油料业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进展,扬州各地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油脂加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撑和带动着油菜种植业的发展。江苏珠光集团和江都天一油脂有限公司是扬州两大油脂加工企业,分别位于扬州下属的高邮、江都两地,2002年,两企业产值分别达3.2亿元和2.2亿元,年耗油菜籽达20多万吨,年生产能力达30多万吨,这给扬州油菜种植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给扬州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方向。1998年至2003年,扬州油菜种植面积由53万亩增加到100万亩,年产量由4.7万吨增加到13.3万吨,其中高邮由13.7万亩增加到26万亩,江都由12.7万亩增加到36万亩。2003年油菜每亩纯收益达222.3元,比同期麦类高150元。
江苏珠光集团和江都天一油脂有限公司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目前,分别建立油菜生产基地25万亩和30万亩,涉及种植户达20多万户。2003年,推广种植“扬油4号”、“史力丰”等双低油菜品种,聘请农技部门提供技术服务,实行标准化栽培,每亩增产5公斤,出油率提高2―3个百分点。亩收益因此比大面积提高14元,共增收770万元;同时通过加价收购油菜籽,使农民增收290多万元,基地农户户均增收53元。与此同时,两企业分别雇用当地农民工400多人,年工资支出300多万元。
从江都吴桥镇来看,油菜种植面积分别从1998年的0.5万亩增加到2002年的2.1万亩,年均增加0.4万亩。2002年,油菜产值占本镇农业总产值的7.8%,农民来自一产的人均纯收入1143元,其中来自油菜种植94.8元,占8.3%。
4、荷藕业
扬州市宝应县是全国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县、“中国荷藕之乡”,荷藕有1200多年的种植历史,美人红、大紫红等品种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目前,全县拥有江苏荷仙集团等荷藕加工企业28家,年加工产值5亿多元;荷藕专业批发市场4个,荷藕经纪人2500人。这些龙头组织的发展,为宝应荷藕种植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相比之下,国内其它许多地方也曾大力发展过荷藕种植业,但由于没有龙头企业作为后盾,在荷藕价格和种植面积上常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江苏的淮安、盐城等地,多的时候荷藕年种植面积也曾分别达到过10多万亩,但价格最低时每公斤不到0.10元,每亩亏损400元左右,现在这些地方的荷藕种植面积已很少。而宝应依靠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民提供保护价收购,有效地稳定了农民的荷藕种植效益,全县荷藕种植面积稳步发展,现已达20万亩,产量20多万吨,2003年,荷藕每公斤价格达2元以上,亩效益1500元以上,荷藕产业已发展成为宝应的一大优势特色产业,成为一些乡镇的支柱产业。
从江苏荷仙集团来看,近5年荷藕加工产值年均增长42.5%,2002年达3亿元。目前,集团为保证原料的供应,在当地建立稳定的无公害荷藕种植基地5万亩,涉及农户1.7万户,通过加价收购基地荷藕,使基地农民年增收700万元,通过吸收本镇农民务工1500多人,工资支出达1100万元。在荷仙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目前宝应全县从事荷藕种植、运销、加工的农民达5万人,年纯收入6000多万元,人均1200元,发展荷藕产业已成为宝应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从射阳湖镇来看,2002年荷藕种植面积达1.5万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34.7%,荷藕产值达4500多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18%;农民来自荷藕业的总纯收入达3100多万元,人均670元,占农民人均总纯收入的19.2%,其中从事荷藕种植的人数3500人,总纯收入1500多万元,年递增16.7%;加工业吸纳人数1500人,工资收入1000万元,年递增13.6%;服务业就业人数达500人,纯收益600多万元,年递增7.1%。综合测算,平均每亩荷藕的综合经济效益为近2000元,是当地种粮的5倍。
二、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措施
1、瞄准市场,发挥优势,培植和发展特色农业
扬州各地在开发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今后各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宝应县充分发挥水资源和荷藕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经验丰富的优势,积极建设荷藕种植基地,兴建加工企业和批发市场,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进荷藕产业化经营,获得“中国荷藕之乡”的美誉。高邮市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做好鸭业文章,使高邮鸭蛋这一地方产品走遍全国,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扬州特色农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的影响和优势相比,速度还不快,潜力还很大。今后要开拓思路,加快发展。一是要使优势更优。要积极开拓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产业发展的表面开发资源,而 要面向市场,深入研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向其他产业渗透与融合,拓展和丰富产业发展的内容与途径,实现产业升级。宝应荷藕产业可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发展荷藕生态观光旅游业;高邮鸭业可建立高邮鸭生态园和高邮鸭历史展览馆,实现产业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二是要挖掘和培植新优势。近两年,江都大桥、塘头等乡镇,以秧草和苦瓜茶加工企业为带动,发展秧草种植基地7000亩,苦瓜茶5300亩,带动农户2000多户;邗江、仪征等地围绕“学生奶”行动计划,兴办奶业加工企业,带动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形成奶牛养殖大镇6个,现养殖奶牛2000多头,年产值5000多万元。
2、培育竞争主体,放大品牌效应,提高特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扬州通过龙头企业的建设,一方面培育和发展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展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发展空间,提高市场知名度。另一方面龙头企业通过加大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实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订单农业,推进一体化经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把农户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提高特色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产生规模效益。目前,扬州在鸭业、鹅业、藕业等特色产业上都分别建成了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并拥有了“红太阳”鸭蛋、“馋神”风鹅、“荷仙”藕制品等一批知名品牌。但总体上看,龙头企业量多质不高,规模普遍偏小,品牌意识不强,知名品牌不多,一些行业协会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产销环节联结不够紧密,组织化程度不高,宝应荷藕、高邮鸭蛋等产品加工企业都达上百家,品牌数十个,这不仅造成了重复投入、重复建设,分散力量,还易造成恶性竞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注重培植和壮大龙头竞争主体,一是大企业(如江苏荷仙集团、江苏高邮鸭集团等)要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扶持和带动小企业的发展;小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出售等方式,积极投靠大企业,组建集团公司,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产业中的航母,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二是要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合理分工,协调和规范行业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已有协会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组织、协调、规范等功能,提高组织能力和对外竞争力。三是要积极建立起村、镇、县、市乃至省级等不同层次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四是要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增收。五是要加强企业产品宣传力度,创造名牌效应,打造品牌经济。
3、不断创新,加强科技示范和推广,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
“扬州鹅”的成功培育,为扬州鹅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证,增强了扬州鹅业的市场竞争力;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积极挖掘扬州风鹅这一地方传统产品,实现了产品的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并投入千万元,建设优质种鹅生产基地,实行扬州鹅的标准化养殖,提供优质鹅源,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加强新品研究和开发,形成“馋神”系列产品,并率先通过国际质量认证,“馋神”产品已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但扬州一些特色产业总体上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宝应荷藕要加强当地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新品种的引进与扩繁,加速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先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实现品种的优质化;要加快荷藕加工新产品的研发,发展深度加工,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要求,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高邮鸭蛋要积极适应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口味,加快方便食用、休闲蛋品、罐头蛋品、鸭肉制品等的生产和市场开拓,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鹅业加工要加强盐水鹅保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盐水鹅工业化生产,使盐水鹅这一传统风味特色走出扬州。其他特色产业都要从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产品研发等方面开拓创新,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4、强化市场意识,健全营销网络,变特色优势为市场优势
扬州特色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龙头组织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将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馋神网站,形成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覆盖面广、反映灵敏的市场销售网络,在全国23个省市设立了51个办事处,拥有27个代理商,与近万家宾馆、饭店建立稳定的销售关系。江苏高邮鸭集团每年提取销售额约5%投入广告宣传,通过参加展销会、举办产品推介及招商引资会和“中国高邮双黄鸭蛋节”等活动,扩大影响,提高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区域已扩大到北京、天津及福建、山东、辽宁等省的大中城市,在全国已建有28个办事处和106个直销窗口。但不少龙头企业的市场较为单一,产品销售渠道较为狭窄,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宝应90%的荷藕加工品占据了日本80%的市场,其他国外市场开辟较少。
5、加强领导,强化服务,营造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宽松环境
扬州各地本着“先予后取”的原则,通过加强领导、组织发动、领导干部与技术人员带头、提供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加强示范带动和目标考核等措施,积极促进和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江都市丁伙镇积极出台扶持花木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明确一系列优惠措施,要求每个镇村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并明确了具体的要求,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花木业的发展,经过3年时间,全镇花木面积从不足万亩扩大到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3,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仪征市陈集镇专门成立鹅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并对养鹅户实行低价供应优质苗鹅、保护价收购成鹅、协调提供贷款并予以贴息、提供信息、科技、销售、培训服务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推进鹅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全镇鹅业经济的发展。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扶持服务力度。一是在用地上,建立起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形成规模优势,产生规模效益。二是在税费上,按照相关政策实行优惠,结合农业特产税的取消,进一步研究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及其龙头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尽可能减轻基地农户和企业的负担,培植壮大特色产业。三是在投入上,充分发挥项目的载体功能,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降低“门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运用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专项资金、合作资金和农户自筹等多方拼盘的办法,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在协调服务上,认真总结推广经验,加强协调服务和实地调研,及时解决问题,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本课题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2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