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现阶段,内部控制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建立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问题,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行政事业的单位的内部控制。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
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单位管理目标的重要依托。有效地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及时发现和掌握管理中的突出风险,用规范和制度约束管理行为,有助于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通过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和不断完善,将使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各项经营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水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既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硬环境,也缺乏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秉公执法”的软环境,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或者执行难度偏大。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够 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
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单位的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抱着有与没有无所谓的态度,单位没有书面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与会计工作不重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由领导说了算,财务部门仅仅充当“出纳员”的角色,只负责日常的业务处理,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乃至业务管理活动,对单位重要决策过程和结果不了解,没有真正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资金管理完全凭领导个人意图操作。
2、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的现象。一些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办法等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只能规定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并不能解决单位资金的安全性。有的单位虽然有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流于形式,基本是“有章不循,有律不依”,将制定的制度挂在墙上,变成应付检查的条文,未能发挥其有效地作用。
3、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完善,业务流程不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兼岗现象较为普遍,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基于人员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有些单位的出纳兼任记账,有些单位出纳兼任档案管理。授权审批的金额界限不明,部分单位都是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影响财务控制的实际效果,并使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内部流程控制不完善,有的经济事项没有明确的审批控制业务流程,有的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缺乏事前控制的程序,很多单位的费用开支都是事后“实报实销”制度,费用报销采取“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领导批准后才转至财务,执行起来会影响财务人员审核把关的效果。
4、预算环节控制薄弱 随着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预算编制比较粗超,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的财政状况、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预算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对资金的使用用途随意进行改动。预算刚性不强,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追加调整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不利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1、增强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明确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要明确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树立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校,只有这样才能使单位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推动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推行法人经济责任制,讲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挂钩,按照领导分工予以纵横监控,规定职责,相应授权,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同时建立必要地信息披露制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与约束。政府应把内部控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部内部控制的好坏作为领导政绩的一个方面。
2、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管理流程各环节,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水平。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因素,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存储与保管、网络安全方面的控制。对原有组织机构进行适当调整,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适应计算机会计核算系统,保证各级责任中心的控制信息交流和不同层次控制信息的适时反馈。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单位要加强会计人员业务的培训,通过对新制度、新准则而和新业务的学习,不断更新业务知识,要加强新技术尤其是与财务工作有关的技术的学习,使财务人员迅速掌握最新的技术工具,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判断分析能力,并建立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工作。
3、建立内部审计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监督可以由所在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客观公正的进行审核和稽查。内部审计是监督、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质量和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保证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借助必要的外部社会性质的审计控制,外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能够改善单位会计控制环境,不断改进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
4、建立预算控制制度 预算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财务预算是单位根据自身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单位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单位日常组织收入可控制支出的依据。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力争将部门全部财务收支事项纳入到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执行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中要严格控制各项收支,每笔支出都应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认真落实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加强预算执行责任体系的建设,责任到人,制定相应的绩效指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从而激发部门管好用好财政经费的责任感,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5、完善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其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其核心是“内部牵制”,实施的有效手段是授权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体系必须与相应的授权审批制度相匹配,通过明确权限和职责,对有关会计事项实行明确授权,使被授权者在授权范围内行驶职权和承担责任,对越权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拒绝并向授权人报告,授权审批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控制作用的发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道远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适应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单位领导层应该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增强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理解和重视,不断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提供支持。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抓住关键点的控制,有效降低内部控制成本,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颖.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现代企业文化,2009,(6):65-66.
[2]王祺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思考[J].天津财会,2009,(2):19-22.
[3]曾尚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8,(5):157-160.
[4]侯菊芬.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9,(5):245-2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2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