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财政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英

  摘要:自1994年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实施以来,到现在它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弊端已逐渐显露出来。本文就如何改革财政体制,具体向什么方向倾斜等方面做了浅显的表述。
  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方向;探讨
  一、国地税合并,降低征收成本
  国地税分家是伴随1994年分税制实施时实行的,国税局垂直管理,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中央的收入能够及时缴入中央国库。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断深入,当初的各项条件已经改变,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已经失去了国地税分家的本来意义。一是随着两套征收机构队伍的不断扩大,相应地增加财政支出,征收成本也在不断加大;二是两套征收机构也给纳税人带来了不变,纳税人要向两个机构申报纳税,而且国地税业务的交叉也是纳税人无所适从,再者一个企业要接受两个税务局的重复检查,无形中给纳税人带来了不便。三是两套征收机构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资料不能共享,容易出现征管漏洞,造成税收流失。
  国地税合二为一,整合征管资源,推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减少税收流失,减少推诿扯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二、财政体制改革向县级财政倾斜,增强基层财政的抗风险能力
  财政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最近几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范围,正是因为财权在中央集中,而事权并没有随之上划,并且也无法上划。只能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把中央集中的财力下放到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种类繁多,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返还收入、所得税营业税基数返还、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其他各项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就大项目来说就有二十多项,其中的许多项目需要地方配套,而且配套的大部分在县乡镇这两级。乡镇财力是五级政府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了资金的配套到位,乡镇财政只有采取假配套,县级财政或者放任这种事情,或者直接负担这部分的资金,压力非常大。地方财政财力不足影响了地方公共服务的提供,隐含着多种财政风险,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困难,严重影响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
  三、取消基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包括分税制一开始,增值税消费税也有返还基数,2010年刚刚取消了1:0.3增长返还;所得税分享改革之后,也属于增量改革,保障了2001年的所得税地方基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财政为了完成基数,保证既得利益,千方百计地完成上年的收入基数,甚至不惜造假。最终形成财政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这一怪现象,造成财政收入数字的失真。取消基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税种共享是解决这种现象的途径之一。没有了基数,各级财政不用为完成上年的基数而弄虚作假,各项税收及附加数字能够真实的反映,各项经济指标的真实性有了基础。
  根据各项测算结果,可以分地区确定不同的分享比例。合理确定共享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分享比例。
  四、非税收入纳入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划分范围,规范地方政府的经营土地的行为
  目前非税收入中的大部分是基金收入,基金中的大部分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这部分收入都是地方收入,中央不参与分享,最近这几年随着土地价格的猛涨,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理念逐渐增强,形成了地方政府的一部分实际财力。这部分资金应纳入财政收入划分体制,规范管理,减少因收入主要归地方所带来的对中央财政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这部分资金最近几年已基本与一般预算收入持平。纳入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范围,中央参与分享,就可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的经营土地,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过度开采资源,牺牲生态环境的行为;也可以遏制为了办理土地手续,联合造假蒙骗上级的行为;同时也会对降低房价起到一定的作用。
  各项行政性收费也应逐步纳入预算管理,支出的安排采取收支脱钩的模式。目前各项行政性收费已经逐渐纳入了预算,但是实际上仍然收支挂钩,单位行使行政权利完成的收费,成了单位自己的经费,具有垄断地位的单位的经费盆满钵满,没有收费的单位是清水衙门,造成各部门单位间的不平衡。
  五、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
  1.精简人员,确保国地税合并后人员成本的减少。国地税合并,必须清理临时和借调人员,分流富余人员,减轻财政压力。国地税目前的人员,年龄偏大,业务水平已经跟不上发展变化了的征收管理的需要,国地税如果只是简单的合并,现有人员并不减少,只会形式上的合并,并不减少财政支出,达不到改革的真正目的。关于人事的改革,要结合各地区的其他单位的人事改革,避免形成遗留问题。
  2.营业税税制改革,完善税收体制建设。实行营业税差额征收的办法,主要参照增值税的征收方式,实行增值额征收。
  3.规范政府举债行为。今年前段时间国务院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举债融资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全面审计。目的在于摸清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偿债的风险以及对地方的影响。国家已经意识到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的潜在风险,必须及时摸清债务规模、债务类型等防患于未然。地方政府举债,尤其是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政的财力,同时建立偿债机制,既保障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又能把债务控制在可控范围。
  4.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壮大乡镇级财力,减轻县级财政的压力。逐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调动乡镇政府培植财源、组织收入,加强支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减轻县级财政的压力。分税制改革以来各地对乡镇一级的财政管理体制都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3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