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背景下的高职会计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秀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职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何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析改进会计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1、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一项管理活动。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越重要。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而当前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定位不准确。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普遍存在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有的直接按照本科的教育目标,力求培养成综合素质都很强的“通才”;有的则认为高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接受能力很差,只要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就行了,谈不上什么培养目标。很多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散乱,对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科学的研究,无从树立明确、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目标。
(2)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单一。由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参考本科院校设置,教材与本科教材相差不大,没有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材的适用性差,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没有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主要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法,多数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课堂输出信息量少,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培养,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训实习力度不够。当前的会计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通常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教师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如何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能力,实践性教学明显带有强烈的理论色彩。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开设了实训课程,但方式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校外实训采用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的方式,比较分散,给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实训流于形式,校外会计实习缺乏有效监督。
(4)教学师资缺乏,师资队伍不稳。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会计专业的师资缺口日益明显,尤为突出的是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没有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尤其是优秀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5)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机制落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采用卷面考试作为考核的主要手段,考评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缺乏多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没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2、鉴于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现状存在的以上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革会计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1)准确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是各层次教学的核心,高职会计教育必须适应会计职业的要求,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各类大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会计专业学习的内容必须根据新准则的内容进行组织,培养学生掌握财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选择性传授金融、营销、管理、证券方面的基本理论,对学生就简单的会计业务和简单的会计技能进行重复性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会计核算、电算化、税务、财务能力的综合性复合人才,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能够胜任多种类的相关工作。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阎达伍、王化成在《关于面向21世纪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会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分析和判断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特别是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这是会计教育的着眼点。”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需要,设定培养目标。在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诚信、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财务管理、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从事会计业务工作,能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规划和维护等服务。
(2)合理设置课程,革新教学方法。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依据教材使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全国统编的高职高专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课程设置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还应开设经济数学、英语、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可以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还应加强学生财务软件、办公软件、数据库等计算机机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考试,努力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助理会计师证等。
为了确保教育效果,必须实行小规模班级上课,积极倡导不超过40人的单班小教室上课模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体验式学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努力践行“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兼顾”和“教、学、做”合一的课堂和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的渐进式全程实践的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法案例研究法等教学方法,要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3)强化实践教学,夯实实训实习。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应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会计实践教材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可以校企合作编写实训教材,必须体现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行有机结合。
应加大实训教学的课时比重,课堂实训应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由于学生到具体企业实习往往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了解企业会计工作情况,因此,可以针对课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完善校内的手工模拟实验室和财会电算化实验室,为学生开设模拟实验课。也可以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可以推行校企协作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教、学、
做”一体化,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还可以让毕业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和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学校应加强对实习的组织指导。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队伍稳定。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在专业课上具有雄厚的实力,但是普遍缺乏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而当前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会计师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按先急后缓、按需培养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规划,着重培养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更新理论知识,积极地创造学习交流机会,让教师能走出去,经常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丰富会计经验。
(5)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机制多元化。要改革考核方式,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模式,考评的内容力求全面系统,除了笔试之外,可以通过口试、动手实践、上机操作、案例分析、分组辩论、证书考试等方式。要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注重实效和学生职业能力考核。激励学生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各类考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并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为考核标准。
采取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形式。建立以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可以引入激励机制,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也可以实行证书置换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评价学生成绩参与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训小组的同事,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模拟实训的考评,可采取层层量化,最后等级化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马连华: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6).
[2]邓虹杰: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版),2003,6(2).
[3]孟焰: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J],会计研究,2007(3).
[4]于长湖: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5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