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前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迎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学工作方式应当适时进行一些调整与改变,其中包括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网络的发展为会计教学体系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机遇。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是适应网络信息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做出的改变,为高校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的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 会计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b)-0121-02
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步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为人所认识和接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信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进而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代的大学生是一群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且有着无数青春激情与活力的年轻群体,表现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理和热情的探索心态。因此,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影响最为深刻与广泛的莫过于学生这个群体,这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究竟如何进行教学体系创新,如何实现信息化科学管理,是目前摆在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分为三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信息网络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产生何种影响;第二部分重点阐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当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着哪些问题;第三部分提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一些创新性的思考与对策。
1 信息网络化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影响
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具备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信心容量大、时效性强等众多特点。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手段,对当前众多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提供机遇同时也提出挑战。
1.1 信息网络化提供的机遇
第一,信息网络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信息网络建立并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媒体环境,这对于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校园网络文化以其创新性和娱乐性为主导,对过去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在校园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下,校园的网络信息化以学生为主体,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从而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手段更为突出。校园的信息网络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虚拟的创新活动空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极大提高。大学生可以尽情地利用网络媒体上的虚拟软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变为现实。校园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集体社会实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校园网络文化将学生的视野从校园内延伸到社会上,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第二,信息网络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高校教育工作的进行。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也要相应进行调整、改变。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与会计实践相融合将成为一种新趋势,并且围绕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中心,会计工作方式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同时,网络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极大地增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当前信息技术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借助与现代网络技术的融合,大幅度地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与效率。互联网环境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在网联网络平台上不仅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还可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线上线下的互动。尤其针对会计这门学科,线上加线下的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及账本模拟演练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先天性优势。
1.2 信息网络化提出的挑战
第一,信息网络化对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文化冲击。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着相较以往的不同形式的改变。以前传统的火柴盒式的课堂教育正逐渐被可移动、全方位开放式的教育课堂所取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适当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地点,这样随心所欲的开放式教学彻底打破了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格局。
第二,信息网络化对主流校园文化造成冲击。在新媒体的网络时代,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达人会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实效性、覆盖性广等特点在有限的时空中进行信息轰炸。作为学生的青年群体,一时无法辨别真假是非,从而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样短时间、窄领域的信息投送造成某种信息混乱的现象,扰乱了一直得到倡导的主流校园文化,甚至一些信息如果不加以甄别,就会造成局部的恐慌与不安。
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现状以及问题
近年来,新媒体在全国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种类也日益多样化。全國各高校不仅建立了教育机构网站,而且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还通过QQ群、微信、飞信、微博以及网络论坛等众多新媒体信息手段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推动了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各大高校通过新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方式更为多元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教学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更趋多元化,实现了课上与课下时间相融合。对于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上课的时间与地点;对于老师,也可以选择面对面地授课或者线上的网络授课。一些高校教育者也积极利用新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时常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成功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成功实现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做到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交流[1]。新媒体的使用能够营造出老师与学生之间愉快的交流氛围,使学生更为容易和轻松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老师更为便捷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第二,构建出网络平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在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模式中,老师等教育者只能根据教科书中相关知识点或教学大纲内容进行相应授课。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老师的授课内容可以根据当前社会对于会计人才要求的新变化,适时地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最新需求。借助相关的网络信息,可以让老师与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社会、企业关于会计人才的相关职业需求。同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高职会计教学实践的创新体系需要对以往传统的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反思与改进,依据学生个人特点及相关社会人才需求,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人性化的教学目的。
全国高校运用新媒体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反映出工作存在中不少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现在目前各大高校能够熟悉并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实践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并不多,缺乏媒体技术的专业工作者。甚至还存在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从心理上和行为中排斥信息媒体,不能很好地适应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工作,极大地制约着高校教育工作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转型。
第二,互联网背景下,全国大各高校目前存在对信息媒体投入的资金和人才仍旧不到位。资金方面的短缺造成新媒体技术设备的引进方面不足,同时也缺少接受过系统新媒体信息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协助开展工作。
3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对策
3.1 实现传统观念的转变,以新理念、新思想认识新媒体
一些高校教育者不能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固执地认为学生过度地依赖和迷恋网络会导致学生网络成瘾,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业荒废,甚至会误入歧途。诚然,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会对部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信息时代的来临是无法阻挡的,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怎样去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封杀和禁锢。特别是高校教育者更是要以一种新思想、新认识和新思维,去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信息化給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的积极正面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特点更好地为当前高校教学工作进行服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正视信息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形成巨大影响的社会现实,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同时加大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2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创新性思考
当代的大学生都是90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也随之与时俱进。实现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对过去以往传统粉笔加黑板的讲台课堂教学的转变,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网络的线上线下教学,进一步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二是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借助网络信息,老师与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前社会对会计行业的职业需求等相关的人才信息。老师可以根据当前社会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对其教学内容做出及时的调整,学生也可以根据相关的人才信息,并结合自身情况,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三是教学考核评价形式的创新。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使高校的教学评价更趋全面化,更全方位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
总而言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迎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学方式应当适时做出相应的改变。当然,当下全国许多高校的会计教学人存在不少问题。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实现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对于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朝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纳税,2019(4):47.
[2] 邹金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育体系创新[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1):73.
[3] 江雪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0):134-135.
[4] 薛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贸实践,2018(10):97-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35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