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途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士翔

   摘要:当前,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自身原有的,也有的是伴随着发展而产生的。遗憾的是,不仅资源型城市现存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呈现出的矛盾愈演愈烈,这不仅仅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和阶层予以配合和倾心努力。如果资源型城市不能找准时机采取对策以实施产业转型,各种问题和矛盾将被激化,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甚至城市衰落。因此,分析与研究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就显得很有必要并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产业转型 产业 产业结构
  
  一、产业转型的途径及方法
  
   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是产业转型研究的核心部分。近些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
  分析转型的具体方法及路径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产业转型的路径大体上包括哪些内容。
   张利泉、张重艳在研究西部民族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中阐述了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应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地方经济多元化;要“以工补农”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要引进人才、提高人口素质、培育创新型人才。
   至于如何转型,一些学者认为转型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处在幼年期的资源型城市,要在资源产地和城市发展的规划上下功夫,城市不一定要建立在资源产地,应科学规划和定位以实施避规转型;对于中年期的资源型城市,应提前做好转型准备,这可以利用资源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并争取实现资源的优势转换;而对于老年期的资源型城市,可利用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把重心转移到非资源型行业的发展中。
   考虑上面的观点,从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是资源型城市的中年期,而在这个阶段转型的主导力量是政府,转型的关键是政府的经营能力。因为城市的竞争力是在政府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提高的,城市生态环境和综合环境建设也是通过政府建立完善的生态和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机制来完成的,城市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由政府来规划的。在政府的介入下,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以改变传统产业的“三高”现状,在建立起技术优势后,资源优势才会成为稳定的优势,这是资源产业转型的关键举措。另一个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周晓雯和王喜荣认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应该在资源和产业两方面下功夫。
   然而,杨涵的研究看起来更为全面和深入。他在研究中指出,先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为促进城市发展应在产业的成熟期寻找合适的替代产业,重点在于替代产业的选择,应该在提高替代产业技术含量的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了解本地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注重国内外市场需求;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并发展新兴产业也是一种好的途径,但这是在资源开采的鼎盛期就应该考虑的;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也应该被重视,新兴产业的管理需要对资源型产业的工人进行培训以使其适应新产业,引进人才是为适应产业转型而做的;最不可或缺的是筹集资金,资源型城市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等多种渠道,国家的财政支持也能保证转型所需的资金。
   钱勇也从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角度研究转型,只不过他更加注重发展的早期问题。他建议,政府应该区别对待城市的发展规划问题,在建矿之初就该考虑城市发展的可行性,当发展出现问题时也要区别对待,特别是要尽早规划,有意识地创造转型环境,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化。同时,选择好转型的主体并对其进行培育,鼓励企业实施转型。
   任玉琨的观点看起来较为悲观。他认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必须借助外部多方的力量。纵观我国几百个资源型城市,其中不乏势单力薄的城市,这样看来他的观点有其合理性。此外,他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见解与上面所阐述的各种观点不谋而合。
   除了上述的转型途径,刘海滨、孙秀静、曾祥渭建议在其他方面做出努力,而政府在转型力量中同样是领军人物。他们建议,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适当增加国家的投入,重点解决条块分割现象和产业布局定位以促进地企协调发展;通过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为发展好矿业城市,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对城市及其发展做好规划,适度开发资源;在转型过程中,运用适度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换,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合理化,选择好支柱产业、提高人口素质、深化市场改革并改善生态环境等;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键的一步在于体制改革及创新。
   上面所提到的转型途径基本上都是要求政府或企业从大的方面着手来改善或转变现有模式,以使资源型城市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然后,从小的方面看,在转型过程中谁是主体?该重点关注和做好哪个方面?张新颖和吕萍的研究给出了比较好的具有代表性的见解。
   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产业转型应立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并利用它来改造传统产业,可提高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含量以促进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目的是创造竞争优势和培育比较优势,而这正是转型的主要途径,即“由资源型城市转向创新型城市”。
   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因为产业转型实质上指的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它包含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先来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是否应该调整可以加以肯定,这里只需知道怎么调整,樊燕萍和牛冲槐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完好的答案。他们认为,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转变旧有的思想。要有循环经济的观念,因为循环经济能够延长资源型产业的寿命,实现废物再利用并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其次,要在尊重资源型城市特殊规律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调整产业结构。循环经济思想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对资源型产业从设计、施工、开采、运输、加工、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规划并实施,而要想实现这些离不开对循环经济的制度及政策的建立,对企业和消费者实行“循环经济思想”的激励政策。
   再来了解产业结构优化。黄斐对此做了详尽的说明。他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认为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组建企业集团并发展集群经济,以形成集团的成本优势、扩张优势、市场优势和创新优势,有效地吸引相关的各种要素并相对集约化的兴建一些配套设施,而且随着集团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放大,可以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黄斐也赞成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他认为产业转型需要培育接续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科研和高技术职工在这方面成了关键角色,由此产生了对人才和高科技的需求,而这往往是资源型城市的薄弱环节,因此需要对这两方面加强投入。他还指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要注重转向技术密集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来。城市的品牌效应也应加以重视,这对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
   上文多次提到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这是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而路卓铭和刘乃军更为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提出了培育非资源型接续替代主导产业集群的重要路径。他们建议,必须加快改革和开放新接替主导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加快改革要通过改革城市的经济管理制度、产权制度、企业制度和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来解决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过大、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有制结构单一和“条块分割,市矿或市企关系不顺”等问题;加快开放要通过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梯度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克服我国资源型城市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供给能力薄弱等导致的内生发展能力不强问题,为即将成形的接替主导产业提供开阔的外部市场空间。要把各种良性生产要素供给新接替主导产业及其集群,而集群的构建必须高度重视区位优势的提升,从根本上增强资源型城市的集聚能力与辐射能力。为提升区位优势,对城市内部而言,一定要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等有利于城市的工作;从外部来说,要在更大的区域经济版图和城市集群里找准资源型城市的定位,主动融入到更大的城市群中,以接受他们的良性影响。

   一些学者从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的角度来分析转型的路径,如张玲等人对此问题的研究颇具代表性和概括性。张玲、袁增伟和毕军概括了产业转型的四种模式:纵向延伸式、横向衍生式、内部资源挖掘式和空降产业式。(1)基于现有产业基础的纵向延伸式。这是一种以原有资源型产业为基础,通过改造技术及装备来发展下游加工型产业并建立起资源深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的路径。这种路经适合矿产资源优势比较突出而且有开发前景的城市,如煤炭资源型城市可以依托煤炭采掘业,发展以煤为中心的炼焦、煤化工等产业。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而且转型的难度相对小。(2)基于现有产业基础的横向衍生式。仍是以原有资源型产业为基础,所不同的是向产业基础技术相通并有一定地方优势的产业领域拓展,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间横向转移。该路径适合那些有着单一产业结构且具有产业优势的资源型城市,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产业共生体系。例如,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可利用其优势发展火电和金属冶炼等产业。(3)脱离现有产业基础的内部资源挖掘式。这是一种内生型转型方式,实质是重新挖掘城市的资源优势,也就是将发展的重心从资源依赖型产业转移到本地现有的其他产业,如农业和旅游业。这种路径适合那些产业综合化发展趋势比较明显的城市,因为这样的城市可能存在有发展潜力和带动力的产业,对这种产业进行扶持,使之成为城市主导产业从而达到转型目的。(4)脱离现有产业基础的空降产业式。这是一种外生型的转型方式,就是借助外力直接在资源型城市植入新型产业而脱离城市的资源来发展,实际上是通过建立新的城市产业体系来创造城市的竞争力。该路径适合资源枯竭或开采成本高的资源型城市,适合具有比较优势、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和发展前景好的产业。
  
   二、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突出问题,呈现的矛盾也难于化解,考虑转型迫在眉睫。幸运的是,当前大量的专家和学者研究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并且研究出许多成果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最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已有若干个资源型城市成功地实现了转型,如辽宁省的阜新市,这不仅鼓励了当前正在转型的城市和未来即将转型的城市,而且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借鉴,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产业转型提供了思路并开辟了捷径。
  
  参考文献:
  [1]张利泉,张重艳.云南泸沽湖摩梭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以落水村和里格村为例[J].中国高新技
  术产业,2010 (4).
  [2]张永凯,马国霞.西北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J].资源科学,2008 ( 7).
  [3]周晓雯,王喜荣.基于城市竞争力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以榆林市为例[J].特区经济,2010 (2).
  [4]杨涵.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考 [J].知识经济,2010 (7).
  [5]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 (12).
  [6]任玉琨.基于博弈模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分析――以油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为例 [J].经济问
  题探索, 2009 (4).
  [7]刘海滨,孙秀静,曾祥渭.我国矿业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煤炭经济研究,2006 (11).
  [8]张新颖,吕萍.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7 (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6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