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一种基于组织比较优势的双契约结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段洪俊

  摘要:科斯对于“企业的存在性”的质疑引发了学界对“企业”这一实体的“存在性”思考,后来者在“交易成本”概念的基础上逐渐确立了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但契约论者由于使用了不同表述(一张契约、长期契约、一组要素契约、中心签约人契约、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契约)而使得他们的观点受到众多的质疑和批评。显然,在承认企业的契约性质的前提下,认真厘清企业的契约特性对于契约论者和批评者都有必要。
  关键词:企业 组织比较优势 双契约结构
  
  一、企业的契约理论综述
  
  从《企业的性质》(科斯,1937)到《企业的契约性质》(张五常,1983),再到《企业理论的新进展》(杨小凯,1994),是一条从交易成本概念出发解释企业存在的完整链条。科斯从这样的疑问出发: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那么,“组织为什么存在?”科斯的回答是:市场是有成本的,企业能够节约交易成本。他使用“一次性、长期的契约”代替了市场交易各方的“一系列、短期的产品契约”这一表述,进一步解释了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的原因。
  张五常(1983)在《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中,用“企业只不过是用要素契约代替了一般的产品契约”,“企业”一词只是不同于普通产品市场的契约安排组织活动的一种方式的速写和描述,本质意义上的企业契约与市场契约是一回事,唯一的差别在于契约的标底不同。
  杨小凯和黄有光(1993,1994)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的一般均衡的契约模式。在这一模型里面,经济选择存在于自给自足经济、市场与企业三者之间,通过运用非线性规划的数学手段对三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基于内生的专业化优势,市场与企业可以共存。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又形成了不同的分支,主要有两个:一是由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开创的团队生产理论。在《生产、信息成本和组织》的论文中,提出了“队生产”的概念,它指的是分工协作的产出大于分别产出的总和,如果超出的部分足以弥补队生产的组织成本,团队生产就会被采取。团队生产包含有三个特征:1、使用了几种类型的资源;2、产品不是每种合作资源的可分离的产出之和;3、不是所有用于“队生产”的资源都属于一个人。
  另一个分支是以威廉姆森(1975)、哈特为代表的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契约及纵向一体化。在阿尔奇安对威廉姆森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评论中指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被威廉姆森看作许多交易费用的根源,并被包括在市场和企业内。在对交易、交换和契约的论述中,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是以契约为基础的非现货交易;而契约的不完备性给机会主义保留了大量的空间,必然会导致交易费用的大量存在。鉴于资产的专用性特征,在机会主义空间内“要挟”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而科层管理与纵向一体化将有助于消除机会主义的存在。哈特的论述则是从契约本身先天性不足进一步解释了交易成本的存在性。
  此外,青木昌彦(1984)用“机构租”的概念对二者进行了综合,他认为厂商的存在是因为机构配置比市场配置费用便宜;厂商享有的资源不都是由外部市场单独定价的,比如报酬分配。
  国内学者在企业的契约本质的认同下也有不同的表述:如周其仁(1996)将市场里的企业理解为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合约,并强调了人力资本能够自我“关闭”的特征;聂辉华(2003)把企业解释为一个粘性组织。
  
  二、论题的进阶界定:企业作为契约的存在特性
  
  企业作为一种组织生产机制,并非天然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企业最显著的特征首先体现在它的生产性特征中,不提供任何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不存在。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尝试给出关于企业的如下命题:企业作为一种合作化的生产性组织,是要素契约和产品契约的联结体,具有自身特有的组织比较优势,这种组织比较优势使得企业与自给自足和市场在作为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式上具有异质性。
  
  三、企业组织比较优势的根源
  
  (一)企业组织比较优势的第一个根源性要素:分工经济
  杨小凯和黄有光的消费者――生产者模型很好地分析了分工经济问题,在他们的模型中:1、每个人被视作一个消费者――生产者,每个人可以选择各自的专业化水平。2、交易成本被视做专业化生产的成本,是分工经济的对立面,直接冲减专业化分工的收益;且当交易成本>分工经济时,自给自足的生产会成为主流,以分工为基础的企业协作生产和市场会成为多余。用企业组织比较优势的概念则可以表述为:由分工带来的组织生产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企业的生产方式无效率;反之,当分工生产的专业化经济>交易成本时,企业的生产方式将成为可能,企业之间的交易也将变得可能,市场的网状结构才得以形成,而自给的生产结构将变得越来越小。
  不同性质的劳动分工对组织比较优势的影响:毗邻的甲种田和乙养鱼的劳动可以被视为简单劳动,基于这一类型的分工经济有两个特征:1、分工经济存在,但分工优势不强;2、为取得此种分工优势的支出即由分工引发的交易成本不可能太高,即基于简单劳动分工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这两个特征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基于简单分工的经济不具有稳定性,很容易受到内外部因素变化的冲击而失去平衡。基于复杂劳动的分工却正相反,分工优势具有稳定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节约劳动时间,增强劳动熟练程度,更有易于新工具的发明创造;第二,基于复杂劳动的分工其分工的环节更多,使得协调和管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生产分工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分工的环节受制于分工经济的约束,企业只能存在于这样的约束范围内组织生产;第三,复杂劳动的不容易替代特征,即复杂劳动的相对稀缺性。这三点都无疑加强了基于复杂劳动分工优势的稳定性特征。
  
  (二)协调的难题,以及协调成本低于交易成本的奥秘
  我们首先分析因分工而引起的协调问题:分工的上游需要知道下游的工作进程以避免浪费。企业与市场在对待这一问题的方式上采取的方法不同,以及由此支付的协调成本亦不相同。企业中有一类专门的分工从事此类协调问题;而市场对分工的协调则采取价格交易的方式。前者的付出被称之为协调或管理成本,而后者为之付出交易成本。企业的特征不是拥有优于市场的“权威”,而在于企业的监督优于市场,节约了交易成本。
  我们认为,企业中协调这一专门分工类似于“公共产品”具有使用上的非排他性,这使得直接协调产生额外产出。即协调经济;而市场以价格交易的方式对分工进行协调,单从交易的次数来看其成本就大得惊人,且交易的环节越多则相应的交易成本越高,相比而言企业具有协调成本低的组织优势,因此,协调上的“额外产出”是企业组织优势的另一个可能的组成部分,直接协调使得企业产出另一种“准租”,这就使协调成本相对底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组织

生产的方式在这一层面上优于市场,企业的组织比较优势得以体现。
  
  (三)规模效应对组织比较优势的意义分析
  经济学中关于规模效应是这样解说的:当把所有投入要素都按比例增加时,得到的产出大于要素增加的倍数,设生产要素为两种,这种关系用数学可表达为:f(tl,tk)≥tf(1,k),1,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要素,t为规模系数。
  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开创性工作的是亚当・斯密,而马歇尔又更加详尽地考察了这个问题。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马歇尔将组织列为与劳动、土地、资本并列的生产要素,又在“工业组织,大规模生产”这一标题之下阐述了他的观点:大规模生产的主要优势是技术经济、机械经济和原料经济。还表现在“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上”。后来的相关文献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规模经济的存在源于“学习效应”(钱德勒)。
  
  (四)创新对组织优势的决定意义
  创新在经济学上的首创者是熊,彼特,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指出,本质意义上创新在所有的领域都是相同的,创新是一种人类行为,既可以是单一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组织创新行为。创新的一般动力是人类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企业创新还较别的领域的更大不同是“竞争的压力”;企业创新的更主要的动机是追求更高的性价比,创新对企业组织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企业创新是一种组织创新,基于不同的标准对企业创新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创新对于企业的组织比较优势的影响也不相同,我们从创新对于企业的空间差别上将创新分为两类:面向企业内部的创新和面向市场的创新,前者着眼于要素契约,后者着眼于产品契约。
  面向内部的组织创新其意图在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包括采用新的技术设备、工具,研发新的生产工艺、方法以及对现有生产流程的改进,对现存管理方式的革新等,凡此种种都提高分工经济的效率,并最终提升企业的整体组织优势。
  面向外部的创新最具有决定意义有两种形式: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即“造市”行为。一个在外部性创新上取得成功的企业,不只是在相对意义上提升了组织的比较优势,而且从绝对意义上造就了企业的组织优势,使得企业相关联的两张契约的容量得到了提升,结构的稳定性得到了加强,企业的规模也相应随之扩张。企业在扩张自我的同时也引起了市场的扩张,这似乎是对科斯“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的一个反证。
  由“交易成本=管理成本”公式所决定的企业的边界是对企业具有组织创新特性这一本质的忽略。在造市成功的企业中,产品契约性质和容量的改变必定相应导致前一要素契约的同质改变,进而引发内部组织的相关变革。这种变革遵循“链式”的反应规则,造市的企业从某种意义上再造了企业组织,也许正是在此意义上,熊,彼特称之为“创造性的毁灭”。
  
  四、结论
  
  我们接受契约论的部分观点,但更倾向于把企业理解为是一种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创造机制。它是要素契约与产品契约的联接体,支持这个联接体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分工经济、协作经济、规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企业内生比较优势。引用杨小凯的说法“企业是巧妙的交易方式”,是一种从要素契约到产品契约的巧妙转换方式,两张契约的容量决定着企业的规模和边界,在真实的世界中两张契约是缺一不可的,我们观察不到只有一张契约存在的企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7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