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建宏 刘家诚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和合理利用外资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不断总结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外资在这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同时指出了外资结构中的失衡和倾斜特征,并根据外资结构不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利用外资 投资结构 经济发展
  
  一、外资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
  
  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经历了由自发引进到自我引导的过渡,而在这不同的历史阶段,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也有所不同。在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利用外资经验不足以及外商对我国的开放政策仍然有较多顾虑等原因。在1987年以前,外商在生产性项目的投资上比较谨慎,热衷于投资回收较快的消费性和服务性项目。因此,这一阶段引进外资最多的不是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据统计。1979―1986年累计引进外资中第三产业比重将近70%。这种投资结构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多是间接的,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一轻一农的比例结构演化为轻一重一农的比例格局。对此,外资的引进和利用应当说功不可没。然而。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在1988-1990年连续3个年度中,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平均每年仅为30多亿美元,外资在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较小。
  从1992年起,中国工业化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利用外资再度形成高潮。这一时期,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又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三产业比重重新上升,但与改革初期相比,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交通、邮电、通讯和科研、技术咨询、金融服务等行业的比重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在此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我国政府对1995年6月颁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从90年代下半期起至今,中国外资导向进入了以提高质量、推动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宗旨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基本保持不变,特别是1999―2008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在部分年份还有所下降,这说明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已不再只是注重数量的增加,更注重质量的提高。
  
  二、外商投资出现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引进外资经验的积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已从最初主要为了弥补建设资金不足,转为尽可能地换取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以此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然而,外商投资价值取向与我国利用外资产业目的的差异在国内竞相引进外资的情况下就造成了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外商第一产业投资明显不足
  无论从国内经济还是从国际对比来看,外商投资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第一产业引进外资明显不足。这一点从中国三次产业的GDP比例与外商投资三次产业的比例就可看出来。我国1997-2006年间。一、二、三次产业的GDP比例大体为3:10:7,而同一时期外商投资于这三次产业的比例则大约为1:23.8。尽管在此期间外商对我国第一产业的投资比例有所上升,但与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比明显不足。而在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存量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平均大约为2:5:3。所以,我国引进外资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还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这种现象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初级产品价格偏低导致的低利润率使第一产业项目对外资缺乏吸引力,二是种植业和养殖业部门中以包产到户为代表的分散化、粗放式经营特征使外方在投资合作中遇到很大障碍。
  (二)第二产业中外商投资结构低级化且高度分散
  一般来讲,外资总是向东道国高增长、高附加值的行业聚集,而这类行业一般也是对东道国经济具有很强带动作用的。然而,我国制造业中的外商投资行业分布相当分散,特别是外商不是向经济发展的关键行业,如化学、机械、电予以及交通运输设备等聚集,而是大量地投入到一般性加工行业之中。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商对技术外流风险的控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不多的一大原委。跨国公司出于技术保密,将关键技术留在本部,而对外投资只限制在装配制作或销售部门,限制投资重化工业,因此,中国高新技术项目引进也不多。二是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品市场上,消费品加工投资收益快、利润大的特点也是外商较少投资于技术含量高的重工业的原因之一。中国对消费品进出口限制较严,相反对国内不能生产的重化工业品限制较松。因此。对于中国的重化工业品市场可以通过贸易来占领:而对于消费品市场则要更多地通过国际投资而绕过贸易壁垒去占领。
  (三)第三产业内部外商投资结构配置不合理
  我国外商投资结构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在第三产业结构中,外资过多地流向商业、房地产等利润较高的行业,这些行业通常占引进外资总量的60%以上。而流向通讯、交通运输、地质勘探等基础设施部门和科教文卫部门较少,通常不超过引进外资总量的15%。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房地产发展滞后,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对房地产的旺盛需求以及房地产市场管理落后,使房地产业的投资利润率大大超过其它行业,所以外商竞相开发房地产。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将交通、通讯和金融服务等行业看作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进行垄断经营,因而这些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也较少。
  (四)外商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外商投资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外商投资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目前这种状况仍然没有明显改善。1996―2007年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存量中,东部沿海地区约占86%,中部地区占11%,而西部地区仅占3%。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内外商直接投资也相对聚集于几个省区。局部空间分布失衡。如四川、陕西和重庆3个省市占西部地区外资总额的比重高达79%以上。严格地说,中国形成了一种内地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沿海地区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乃至后工业化阶段特征的交织型产业结构,由于外商投资企业是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外商投资向沿海地区集中,明显地加剧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三、我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为了深入有效地利用外资,中国须根据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格局的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制定适宜的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从现阶段的情况看,短期内农业不可能成为我国引进外资的重点领域。但从长远来看,我国要真正成为经济强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永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一直以来严格限制外资进入采掘业以及部分养殖业,而包产到户和禁止土地自由买卖等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长期以一种分散化和粗放低效的方式运作,阻碍了农村规模和特色农业的推广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因而也限制了国内外资金的进入以及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对我国落后的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吸引外资的进入,才能促进我国第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第二产业中引进外资的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应该适时实现产业内部的升级,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中,尤其要发挥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的作用。这是因为拥有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投资于东道国的某个行业,将会带来先进技术,从而促进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行业不断升级,最终达到整个产业升级的目的。
  (三)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
  目前,基础产业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瓶颈产业”。例如,我国能源、交通运输、通讯、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非常缓慢。因此。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基础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控的重要内容。
  (四)调控外资在第三产业中的配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金融、邮电、交通运输业以及为生产、科技发展服务的行业,这些都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效率的关键行业,急切需要大力发展。而我国尽管外资配置在第三产业的数量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速度的提高,但从内部结构来看,还是不尽如人意。因此,对投向第三产业的外资,一方面要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投资质量的提高,对技术含量低以及投向生活服务领域的外资则应适当加以限制。
  (五)引导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
  我国中西部地区不仅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也非常丰富,而且劳动力成本低廉。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对外商是有吸引力的。我们应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区域和范围,在政策上实行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将更多的外资引向中西部地区,同时多安排国外优惠贷款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环境,这是吸引和利用外资最根本的问题。此外。应鼓励外商将劳动密集型行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8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