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爱玲

  摘要: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论证消费、投资、储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比较多,对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还不够深入。这就使本文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意义。本文拟梳理消费与增长关系的一些经典理论以及观点,为寻求消费如何推动经济增长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消费经济增长 储蓄 投资
  
  在现代的开放经济中,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来推动,作为总需求构成因素之一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持久的推动力。当前,发达国家的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在70%左右,发展中国家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在60%左右。因此,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专门领域。本文将对传统的消费一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回顾,并介绍发展经济学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提出的消费一经济增长理论,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理论进行述评。
  
  一、关于消费一经济增长模式的传统理论和观点
  
  (一)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集中考察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三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即:资本一产量比(C)、储蓄率(s)、有保证的增长率(Gw)。得出的基本方程为:
  Gw=s/c
  从基本方程可以看出,哈罗德强调了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只要一个国家的资本的积累率即储蓄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它的经济就会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增长。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索洛模型为代表)延续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经济思想,强调储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索洛模型提出,一国的人均储蓄有两种用途:一是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新生人口配备每人平均应得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索洛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一条稳定的均衡增长途径,均衡条件为:人均储蓄=资本广化。由于人均储蓄:储蓄率文人均产出,因此储蓄率越高,均衡的人均资本水平越高,从而均衡的人均产量水平就越高。显然,他们认为,消费水平高会使资本积累减少从而降低人均产出水平。
  20世纪60年代之后,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在这一认识下,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找到了与人均消费最大化相联系的人均资本应满足的关系式。这一关系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分割律。其基本内容是:人均资本量的选择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时,均衡状态时的人均消费达到最大。黄金分割律揭示了人均消费与人均资本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分割的数量。则该经济能够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分割律的水平。从消费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黄金分割律”通俗地解释为: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当代和未来世代的社会成员提供同等数量的消费。则人均消费的最大数量即为“黄金消费”。
  
  (三)凯恩斯的消费需求不足会抑制增长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致无法实现充分就业。而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也会增加消费,但消费的增加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的作用,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来增加消费。
  
  二、发展经济学家关于消费一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和观点
  
  (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消费率的“U”型曲线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看。投资率呈现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变动过程,近似一条平缓“倒U”型的曲线(或称为“马鞍型”曲线);消费率变动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平缓的“U”型曲线(或称为“倒马鞍型”曲线)。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是由工业化进程中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引起的。
  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提升,食品等初级产品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消费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成投资率不断上升。消费率不断下降。当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经济发展迈向发达阶段时,消费结构由工业品消费为主转向以住房、教育、旅游等产品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成投资率出现下降,消费率相应上升。从长期看,第三产业发展必须以第二产业为依托。为满足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需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这样。投资率和消费率在维持一段时间的下降和上升后,又在新的起点上形成了平衡并维持相对稳定。
  
  (二)罗斯托关于消费一增长具有阶段特征的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1960年在其著名的《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增长阶段理论,首次将各国经济增长过程概括为六个阶段,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消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同的。
  第一,传统社会阶段即农业社会。经济增长缓慢。消费在国民收入中占较大的比例,消费率较高,但这一阶段的消费处于低水平。
  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要低一些,消费率有所下降,而更多的国民收入用于储蓄,储蓄率上升较快。
  第三,起飞阶段。一部分人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他们具有很高的储蓄、扩大的投资和上升的消费水平。罗斯托把生产性投资与国民收入的比率提高到10%以上看成是实现经济起飞的三个先决条件之一。
  第四,走向成熟阶段。经济持续增长,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在经济增长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以后,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大,消费率比较高。
  第五,大众高消费阶段。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服务的提供,耐用消费品产业和服务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部门。
  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追求闲暇和娱乐,而不是把收入增长看得最重要。此阶段,消费质量提升很快。
  
  (三)钱纳里关于消费率与人均GNP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不同水平时的消费变化呈动态分布。以1964年的美元来衡量。居民消费率在人均GNP低于100美元时(中值70美元)为最高。达到77.9%,为贫困型高消费。此后,随着人均GNP提高到1000美元,居民消费率开始直线下降,累计下降16.2个百分点。但是,当人均GNP迈过1000美元门槛以后,居民消费率的图景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此时,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加快。根据钱纳里等的标准结构,在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以后,食品和衣着类等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发展享受型消费比重迅速上升。代表居民食品、饮料、烟草等消费支出比的恩格尔系数,从100美元时的53.2%下降到1000美元时的28.4%,降幅达24.8个百分点。在人

均GNP达到1000美元以上(中值15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降幅趋缓,仅下降1.6个百分点。
  
  三、对上述理论观点的评价和结论
  
  传统的经济理论是非常忽视消费对增长的作用的。认为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小,经济增长率越高。即使消费与增长有关系,那么这也是通过其他指标间接作用于增长的,消费对增长拉动往往遵循消费一储蓄一投资一增长这样的逻辑推导链,如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等。因此,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都同意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储蓄率以促进资本形成。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应该暂时牺牲消费以获得工业发展所需的大量投资。这些理论在少数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大国(前苏联、我国建国初期)曾经实践过,但事实证明,虽然曾经一度有过很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超越现有条件的过快过大规模的投资抑制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从凯恩斯开始,消费才真正成为关心的问题。凯恩斯的观点与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是消费需求不足。政府应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的理论符合他所处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而罗斯托和钱纳里的观点更多地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强调消费与经济增长是一种动态的阶段性相互推进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无论是国内外的哪一派消费理论,从本质上看,都还只是一种关于消费率形成原因的原则性分析,均不能直接用于设计或测定一个特定经济的合理或最优消费率。各种定量的研究中也还没有取得能为各方广泛接受的、令人十分满意的成果。
  从现实情况分析,经济增长与消费提升的一般模式虽然可以得到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发达国家(如美、英、意等)经验数据的支持。这种理论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美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按照这一框架,显然无法解释在后起国家中发生的长时期中消费一投资的比例关系所发生的显著变化。比如,在东方各重要或有代表性的国家中,印度、泰国、韩国都有一个与我国类似的最终消费率明显下降的历史过程。另外,日本作为一个重要亚洲国家,其消费率虽然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是稳定的,但在此之前实际上也有一个最终消费率明显下降的历史过程。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费率是应该保持一个上升还是下降的趋势还没有定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对消费一增长的理论研究虽然非常重要,但从中引述结论性观点时应特别慎重。防止犯简单类比的错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8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