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楚清:城市应该以人为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守 一
移居上海20载,黄楚清对这个具有独特气质的城市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而由他一手创办的“天天渔港”,也从它的诞生之日起成为上海人津津乐道的著名餐饮品牌。
世博会对于上海意义重大,作为沪上餐饮企业的翘楚,“天天渔港”为迎接世博做了哪些准备?
黄楚清:世博期间会有很多中外来宾,对餐饮业是最好的展示机会。我们借这次机会,把各方面的管理水平提升了一个台阶。比如,为提高对宾客的接待能力,我们聘请了专业老师对员工进行英语培训,还增加了员工粤语培训――我们是粤式餐厅,广东、香港客人会有针对性地选择我们。这也是我们为世博做的功课。
另外,我们举办了世界各国美食节,有专门的世博套餐供客人挑选。“天天渔港”有三家店在世博规划区域,除了国内外的游客,很多上海人也愿意来我们这儿一试口味。不久前,我们对各个分店现有的厨房进行了全面改造,把老设备都换成了节能、降噪的新设备,改善了空气,减少了碳排放。
日前,我们获得了“迎世博文明单位”、“世博优质服务贡献奖”和“迎世博特色餐饮”等荣誉称号。我们希望借此盛会提升餐饮业的整体素质,让更多的老外认识中国菜,了解中国的餐饮文化。
你怎样理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
黄楚清:这次的世博主题,我认为比任何一届都要好,提出了针对资源、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和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概念。内地以前讲环保,主要是针对一些污染企业提出的,而生活上的环保,包括生活垃圾的处理等,老百姓的认识其实是不够的。希望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能通过这次世博,获得真正的进步。
你来上海20年,应该说很熟悉沪港两地的生活。在你看来,上海的城市建设和香港比起来有哪些优势和弱势?
黄楚清:在香港,比较注重法制,大家有一个公民意识,也就是说不管你富有还是贫穷,只要是公共的地方,大家是很平等的,绝不会因为你是高官或者富翁就可以搞特殊化。香港的百姓在公共场所的行为比较有秩序,基本看不到行人过马路乱穿红灯、坐地铁不排队等现象。上海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硬件好得无可挑剔,但人们的观念、意识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以人为本。而香港在这方面已有很多经验,你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认为上海还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
黄楚清:我认为,在上海生活还不够便利,不够“以人为本”,很多还只停留在口号上。就拿地铁来说,政府造地铁本来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出行,但是我看到的情况是,人们坐地铁像打仗一样,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段,挤得不得了。我问过一些员工,他们对公共交通的评价很低,不只是地铁,还有公共汽车。在香港要好很多,香港的交通很方便,地铁很人性化,不会这么拥挤,并且换乘很方便,在上海换乘地铁要走长的路。
地铁很拥挤,大家就都去买车,这样一来又增加了地面交通的拥挤,而且不环保。所以,在城市的规划方面,我认为上海应该可以参考一下香港。在香港,像部分影视明星和富豪有时也会去坐地铁,因为香港的地铁太人性化了,方便程度超乎想象。假如上海也能这样,我觉得,很多人根本没有必要买车。如果公共交通方便了,大家还买车干嘛?
我认为,在城市规划上,虽然上海这么多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不够,不能只看表面,更重要的是城市化是否给百姓带来便利,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上海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同时文化艺术也有很好的历史积淀,不过这几年上海在文化艺术发展方面似乎有些停滞,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黄楚清:上海的文化底蕴很深,从1930年代起,上海的文学、音乐等艺术已经发展得很好了,香港深受旧上海文化的影响。比如香港人拍电影,至今还对上海题材乐此不疲,老上海的那种独特的感觉是国内绝无仅有的。上海的故事太多了,写不完,也读不透,有太多韵味,但奇怪的是上海人自己对这些好的题材视而不见,最近几年上海本土的艺术家很少创作和上海有关的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反而都出自香港人之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至今被热捧的电视剧《上海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2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