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怀疑市场经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志武 孟群舒
文|陈志武整理|孟群舒
次贷危机让市场经济的缺憾暴露无遗,人们将怀疑的目光对准市场经济,诸如“市场的终结”、“资本主义的终结”、“全球化的终结”这类宏论,开始充斥世界各地媒体。我认为,对于经济制度的评判要抓住一条核心标准,那就是:看看什么制度更能与人的本性相洽。中国过去50年的经历、世界过去80余年的折腾,已经足以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就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制度安排,不管是黄种人、白种人,还是黑人社会,都如此!有什么比基于个人自由选择、个人创业自由的制度架构更能使个人幸福最大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增长呢?
不同体制的差别在于“量”
显然,这场危机始于市场经济。全球在与衰退作斗争中,很可能会发现,中国是恢复最快的,保持着难以置信的高速增长。于是,经济危机中,一场对经济制度的对比分析悄然展开。一方是美国自由的市场经济,另一方是中国的“管制经济”。那么,这种对比背后的差别是什么?或许,我们会说,美国社会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尽管实际情况并没这么严重;而中国经济因为对外贸依赖过度而受挫,但还能通过“大政府”救助而较快复苏。那么,这种差别能够证明市场经济模式的终结吗?
其实,中国之所以有现在的经济实力,应归功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什么是“改革开放”?在我看来,包括两个内容:“改革”主要是针对政府资源垄断、针对政府管制而言,指的是恢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让老百姓有权利决定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做成的东西卖多少、到哪里卖、以什么价格卖、得到的收入怎样分配、剩下的钱如何再投资,等等,一句话,就是给个人更多的自由;“开放”实质上也是扩大自由,是让中国人和外国人能更加自由地进出国界,做投资,做贸易,让个人经济自由权跨越国界延伸,拓宽自由的地理边界。所以,“改革”与“开放”都是围绕“自由”,是放开政府的权力约束。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尽量自由的市场经济,而不是政府无所不管的经济。
因此,把老百姓手脚放开,释放人要生存、要过好日子的本性,这就是中国过去30年方方面面新政策的主旋律。也恰恰因为这一“释放自由”的政策主旋律,等在中国门口数十年的全球化力量才能进入中国,让中国社会终于能尽情分享发展了两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和全球贸易秩序的好处。释放自由就能如此之快地提高生活水平,这当然是奇迹,但这是“自由”的奇迹,市场化的奇迹,并不是“大政府主义”的奇迹。
从逻辑上讲,如果“大政府主义”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那么,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国,不是更有可能出现经济腾飞吗?实际的情况是,正由于“大政府主义”在1960、1970年代造成的经济灾难,才为1978年开始的自由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政治动力基础。所以,中国今天的实力恰恰证明了市场经济的力量,不是验证了“大政府主义”的好处。过去30年的中国经历是:政府从市场退出越多,市场空间越大,经济活力就越高,增长速度就越快。
到今天,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差别,已经不在于政府指令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而是存在于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划在哪里,是一个“量”的差别,不是“质”的差别。所以,这次危机之后的制度争论,不是围绕市场经济是否要被权力指令经济取代,而是围绕监管的边界要往哪里延伸、延伸多少的问题。监管不等于指令经济。
反思1930年代的教训
从历史看,围绕市场经济与指令经济的争论,这不是第一次。回顾过去,最大也是最全面的一次争论,是在1930年代,其背景反差强烈: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萧条,另一方面是苏联计划经济的高速增长。那次辩论是根本制度之争!
1917年,苏联革命成功,接下来对生产资料进行国有化。1920年代开始的计划经济,使投资、生产与分配销售全部按计划指令进行。自1930年代开始,苏联经济按照12%、13%的年速度增长。那时期,看到国有计划经济的成绩以及其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对比,人们普遍得出政府指令经济优于市场的结论,都以为找到了经济增长的妙方。
二战结束之后,全球各地纷纷模仿苏联政府的指令经济。但是,到了1980年代,从苏联到中国、拉美、东欧、西欧,各个国家都因为国有企业的长期亏损而出现财政危机,几乎在同一时期认识到政府不能再经营企业、管制经济了,因为效率太低并带来更多的不公平!
于是,以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作为起点,随后是美国、英国、西欧、东欧国家在1980年代初跟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私有化,放松政府管制,还回市场的空间!一些研究表明,从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共有120多个国家进行了不同规模的私有化、市场化改革。
从1917年到2000年的83年里,这种反复折腾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最大的教训莫过于:不能因为一个国家在某时某地因为某个原因做成了某件事,就得出那个国家的制度真的最好的结论!打个比方,就像阿炳拉二胡出色,所以得出结论:所有人如果想拉好二胡,就必须先弄瞎眼睛!回想起来,当时不就是因为苏联的经历,让全球各国都纷纷效仿吗?以至于几十年后,各个国家又都去私有化,逆转当初的所做所为。
眼下,有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应该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有经济学家担心,诸如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最近出台的十大行业振兴计划,都需要承受巨大的机会成本,很可能强化了国有经济的成分,而变相冲击了民营中小企业。比如说,中小企业的贷款可能更困难等。这些,都可能让中国市场化的进程受挫。历史的经验值得反思。
作者
陈志武:耶鲁大学终身教授,2008年获华文财经图书大奖
孟群舒:财经作家、传媒学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2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