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教育托起西部孩子明天的希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 天

  
  20多年来,中国的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相当多的人实现了向上流动。很多人发现,只要自己肯努力争取,就有向上流动、改善地位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存在希望,在心理上更多地认可这个社会结构,因为社会流动率越高,就越能调动起各个社会阶层尤其是中低阶层的积极性。
  好像为了印证这个观点,8月9日的《新京报》刊登了该报记者对著名的“大眼睛”苏明娟的专题采访。苏明娟当年由于被《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抓拍而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一举成名。现在,由于申请到了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教育助学金,而正在北京该公司实习。当记者询问苏明娟学成后还回家乡吗?她这样回答:不回去了,因为家乡太贫困,根本没机会发展。我要留在城市,通过自己努力帮助更多像我一样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回家乡根本做不到。
  苏明娟说的是实话。在那些偏远而贫困的农村地区,由于自然经济环境的限制,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在太小,除了读书,只剩下从政这条路。在一无资源,二无资金的困难条件下,如果不借助任何外力的作用,一个人要想有出息是根本不可能的。苏明娟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当年,这个生长在淮河流域安徽贫困地区的孩子,如果不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遇到《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报道,如果不是当年青年基金会正开展声势浩大的希望工程募捐活动,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重返教室,那么苏明娟这会儿仍然还待在农村,或许正如她所说的,这会儿说不定她已经成为一名农村主妇了。
  苏明娟命运变迁的轨迹,对我国广大西部农村孩子说,具有启示意义。
  为了改变西部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使西部人尽早过上较富裕的生活,国家制定出台了诸如资金、项目和人才扶贫,支持西部发展的战略。从宏观角度看,这些举措无可指责,但具体到每一个西部农村家庭和他们的孩子来说,这些支持真犹如杯水车薪。农村扶贫,无非是对于生活困难的群众家庭发放一些资金解决眼前的吃饭难问题,或者帮助他们搞些传统的喂养牲畜,如羊牛鸡猪之类。短时间里,这些举措或许真能聊解无米之炊,但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他们的贫困命运,甚至,人们传说中的黑色幽默剧会再度上演:由于没钱购买饲料继续喂养牲畜,这些农民们就将用以扶贫的牲畜宰杀掉吃肉。也许,有人会指斥农民愚昧无知,嘲笑他们目光短浅,但我们不能忽视西部农村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许多贫困的农村,由于缺水,缺少植被覆盖,因此,那里到处都是荒漠,就连粮食作物都难生长,连吃水都困难,他们又拿什么来饲养那些牲畜呢?
  要彻底改变西部农村孩子的命运,就应该尽快改变那种传统的扶贫模式,把宝贵的资金用于教育扶贫上,让西部农村所有的适龄少年儿童都能够免费上学读书,至少要让他们读完初中,不使他们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辍学。尽管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成才,都能够走出贫困,但只有让他们多掌握一些文化知识和技能,这样他们就拥有了起码的生存立足的资本,给他们向上流动提供了一次机会。我以为,西部地区人民几十年来用大量的资源和劳力支出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也该是国家最大限度地对他们予以回报的时候了。这种回报,首先就应该表现在对于广大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上。也许,在西部实行教育扶贫代价不小,困难也不少。但我以为,这是国家应该付出的,从苏明娟,魏敏芝等人的命运轨迹中看,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4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