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凤
摘 要: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笔者认为阅读作为一种学习的技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 数学阅读现状; 数学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材料; 数学阅读的引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200-01
一、数学阅读的现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人,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然而,提起阅读,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文科课程学习联系到一起,阅读在理科学习中的作用不易受到重视。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语言。
在我们的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作练习,总结、布置课下作业,课本沦落为了习题集,成了课堂学习的附庸品。
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的阅读,不能一目十行,只重情节,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写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更需要教师的阅读指导!
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由此带来的是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得不出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学生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效果,数学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1.加强阅读目的性的教育和鼓励学生克难奋进。以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故事、钻研的精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以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鞭策学生。
2.阅读前通过设置悬念、生活中的矛盾等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后创设交流合作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3.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通过有层次的阅读问题让学生都能读有所感、读有所得,特别是对自信心差的学生给予多一些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利用数学故事、趣味数学、小组阅读交流等活动形式培养兴趣、拓展知识面。
三、开发数学阅读的材料
阅读材料中所描述的情景,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所呈现的数学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刺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哪些材料可以被教师合理有效地利用,开发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材料呢?
1.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意识。
(1)阅读目录:解读教材编排顺序,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思考编者的编排意图。
(2)阅读概念、定理、公式:正确理解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
(3)阅读例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与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学习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的解题过程的表达,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2.注重课外材料的阅读
除了课本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丰富的数学课外材料――学习辅导书、数学科普书籍、数学童话与故事、商家提供的商业海报、报纸上随手拈来的一段新闻报导,网页上趣味盎然的FLASH卡通等等:学习了10以内的数,可以去品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数字韵律;学习了比例,可以走近金字塔,用数学去解释古埃及人花样百出的测量方法;学习了圆周率,可以翻阅《九章算术》,去感受古代数学家用各种数学方法与圆周率所作的一次次亲密接触……
四、课堂教学促进数学阅读的引导路径
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阅读进行“适时介入”和“合理引导”,将对学生的有效的数学阅读起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40分的课堂教学中,应更加增加阅读的训练。
1.创设朗读、阅读情景,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应经历由外部语言内部语言的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始终起着桥梁的作用,加强朗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解题、分析能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创设情景多读,多给学生读的机会。在一堂课中,复习时,让学生读清要求,读清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在小结中能重视读出关键,述叙小结。通过朗读,体会关键词、句的语气、意义。在教学中,加强读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术语,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题的能力。
2.多种方法相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读的训练中,应注重读的方法,同时更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还有一个过程,要在尝试中不断摸索,逐渐领悟,因此,在课堂上应给予一定的机会,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领会方法的真谛。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节时,可以通过手边的资料为学生《比例尺》数学阅读构建一个生活化的应用价值平台;学生们对于比例尺似曾相似又感迷茫的疑问为数学阅读搭建了一架适合自己阅读需要的阶梯。一个个精辟而具体的问题,为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更全面地了解比例尺的生活价值和数学意义作了充足的铺垫,使学生真正能懂、悟出知识,使知识达到理解、掌握,避免了那些只在表面的东西。
在读的训练中,教师应教给学生缩句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布置一定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看新课,有问题时用笔记下,等课堂上提问,通过这样的手段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读、议、导、练相结合,分类阅读,促进解题能力
阅读中要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类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各类数学知识在阅读中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去感悟,形成技能。概念知识阅读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只在意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忽略教材中对概念形成和同化过程的相关表述。如学生还没有理解“单位‘1’”、“平均分”的意义,就去阅读“分数”的概念,只会造成简单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因此,阅读中重点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理解“单位‘1’”、“平均分”,有了这些相关知识基础,再来抽象、概括和阅读理解“分数”的定义,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开端,学会了阅读,可以更多地继承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知识基础。同时,在阅读中增长起来的学习能力,不仅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深度,还将为一生中不断自学进取提供有力的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丰富多彩,通过学生对信息的吸收、处理,从而使学生理清信息的结构,由于教师的参与、引导、推动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在这样的学习中,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更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迅速成长为“创造型”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5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