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利霞

   摘 要: 自主学习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想学”,而且“会学”,还能“坚持学”。
   关键词: 培养; 自主学习;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77-02
  
   ―、设疑激趣,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人本主义认为,人先天存在一种“自我实现的动机”,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的问题时,每个人都具有学习、发现、和丰富知识的潜能和愿望。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习直接面对各种问题情景的挑战,学生便感到好奇,渴望发现、渴望成功,有意义的学习便发生了。
   (一)巧妙导入,构建问题情景。一堂课上设置恰当的导入,能扣住学习的心弦,使学习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去探究、解疑和参与教学活动,具有引人入胜的功效。导入不仅要抓住时机,而且导入的内容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关联性和科学性。一般地,新课开始时设置充满情趣的导入,能使学生酝酿好情绪,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情景;主题升华或更换主题时,设置前后知识相关联的导入,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提问或讨论以前,设置启发学生思维的导入,能使学生积极思考,用相应的知识点来解决提出的问题;演示或使用电教手段之前设置的导入,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方法和要记录的内容,以免学生被远离主题的枝节所吸引而影响演示的效果。总之,导入要力求新奇巧妙,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意外和惊讶的感觉,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当然,导入时提供的感知材料要结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内容,不能盲目地强调趣味性,而把学生引入歧途,也不能单纯地为了吸引学生而游离与教学内容之外。
   (二)多设疑问,引导思维。“学源与思,思源与疑”,只要一个人的面前摆出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他的思维必然活跃起来,注意力必然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高涨。一堂课上教师要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的疑问,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一般地,当对某一问题要求论证时,可设置论证型的问题;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模糊不清时,可设置判断型、选择性的、或是非性的问题;当需要解决教学难点时,可设置多种问题,环环紧扣;当碰到某一问题时,可设置探讨性疑问;在揭示概念或规律时,可设置引发性问题。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设疑提问,同时要敏锐的捕捉学生答复中的错误或不正确的内容以及思路方式的缺陷,并及时地进行纠正。
   (三)渗透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教育。用物理学家艰难求索取成功的例子和身边的学习典范激励学生,使学生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确立自己的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志向,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自主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体现主体自由的过程,这就需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活动氛围。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选择教材上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做到少讲、不讲,或者针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来自学。
   (二)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和发表个人意见。对于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有的由于自己的想法与大众不同而不敢说出来,有的担心出错丢面子,从而放弃自己的见解来迎合大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有独到见解而不敢发表意见的同学,设法让他们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先不公布正确答案,而是故意让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都会认真地寻找证据,积极参与讨论,争一争,议一议,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以组划分学习任务,掀起竞赛热潮,学生的竞争意识都比较强,遇到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不服输的激情。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激情。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划分学习小组,将教学内容分配到各个小组,或是同一个问题有各个小组抢答,或是各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完成同一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总,在各个小组间掀起竞赛热潮,各组之间比时间、比质量,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出点子思考问题,同学之间交流合作。既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多样化的作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作业就是知识的应用阶段,形式多样的作业,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手段,既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巩固,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后习题和课外习题留做作业,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知识,激发思维。(2)完成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瓶瓶罐罐开展实验活动,验证学过的物理原理,或自己的新设想,新发明。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又使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创新意识。(3)完成调查性作业,并写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的训练,逐步养成学生勤于观察,亲身体验的习惯。
   三、多方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较短的,单靠学校教给的现成知识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阅读这种最基本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获得掌握知识的主动权。
   确定合适的阅读内容,把握阅读时机是保证阅读质量的前提。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对较易理解的描述性内容,一般安排在讲新课或课堂上阅读,教师可事先精心设计阅读提纲,重点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对理论性较强、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般宜采用边讲边阅读或讲完后阅读的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组织设置一些思考题或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否则学生把握不住教材的关键点,得益甚少。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概括性、针对性,一般可采用表格式、填空式、问答式、计算式等。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阅读大体分为粗读和精读两种。所谓精读就是指在学习阶段对那些重要的难于理解的概念和理论要咬文嚼字地读。一是要咬住关键性的词名,如“楞次定律”的叙述很长,其核心部分是“感生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场的变化”,而“阻碍……变化”就是关键性的词句。二是要咬住相近内容的区别,如“二力平衡”和“牛顿第三定律”这两个内容相近,但物理意义截然不同。三是要咬住字词的意义,如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条件下(给出了守恒的条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总的机械能保持恒定(得出能量转换的特点)”。叙述得一清二楚。粗读是指在预习阶段对那些浅显易懂或一般性知识而言。但也要切忌一目十行,走马观花。
   (二)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问题始于观察,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就会对观察的事物提出问题,观察的越细,产生的疑问就会越多,思维越活跃。学会了观察的方法,问题就会由浅入深。观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全面观察法。对观察的对象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2. 顺序观察法。一般用于观察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或对实验仪器的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里等。
   3. 分步观察法。把一个过程分成若干步骤来进行观察,从而获得对整个过程的认识。
   4. 比较观察法。通过对不同物体、不同现象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同一的不同过程的前后变化进行比较,来认识物理和物理过程。

   5. 归纳观察法。先通过个别现象分别进行观察,得到个别结论,然后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综合结论。
   (三)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自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与动手的学习习惯和人格特征。物理教学中培育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要重视下面几点:
   1. 指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就应该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因为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问题始于观察,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就会对观察的事物提出问题,观察得越细,产生的疑问就会越多,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对象随时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观察的对象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联想、思考,促使学生深入提出问题。观察是提出问题的基础,而联想和思考则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层出不穷。联想得越广泛,产生的问题就越多;思考得越细致,发现的问题就越深入,从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和深入思考,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3)引导学生将问题加以分类和准确表述。将问题分类也是教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所有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继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将问题表述出来,这样做不仅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而且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4)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提出的问题总是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此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点评,做出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之一。
   2. 培养学生多种实验操作能力。物理实验特有的生动性,会使学生很感兴趣,学生特别喜欢上实验课,但有时只是层次较低的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有的时候学生当作是,“看热闹”,一笑了之而已,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结果是于学习并无裨益。因此,实验前我们必须先让学生明确我们要研究什么问题,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经过一番讨论,做到以下几点:(1)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选择那些仪器,控制那些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这样进行实验就比较顺利,收效会很好。(2)指导学生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如力学实验中的支架滑轮的安装,牵引线的走向,滑轮组的组装,斜面的架设等。(3)引导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把握时机,如:温度测量、电学量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必须注意:①读数要及时,并马上记录;②要记录完整数据,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③数据的单位要正确。一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列出表格,表格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
   总之,每个人都分属一定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体各有特色。要让每个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活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教师要有足够的信心,每个学生的进步就是我们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2001,7.
   [2]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 科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5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