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真实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胜松
摘 要: 语文教学的真实性源于教材的真实性,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教材内容。没有真实性的语文教学,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表面看似繁荣茂盛,其实却空洞脆弱,也不可能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真实性; 真实生活; 真实情感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146-01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认真总结,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多媒体的使用代替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体验,使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依赖性;教学设计环节多,虽面面俱到,但让学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布置陷阱,设置障碍,让学生去钻,去碰,具体怎样去体会,体会到什么,让学生难以用语言表达,使学生对真实生活难以得到体会。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真实而易懂呢?
一、力求真实的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具备真实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多领会教材的真实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思想、充满情感、充满人文精神。如果单一追求知识的传播,技能的获得,方法的训练,语文课堂就失去了它的生命的功能,语文教学则很难顺利进展。因此,我们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搞短期突击。如果未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只顾眼前得高分,就不能保持学生语文学习的持久性,更不能说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很尊重自己,对语文树立信心、激发情感,易于表达,乐于动脑,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须做长远打算,语文课堂的真实教学,主要在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与平时中见真功夫。如同,秋天来了,落叶缤纷,树木则失去了昔日的枝繁叶茂,而这种简单的背后,透射着秋的成熟与丰润。同样,成熟的语文课堂,总是言简意赅,感人至深。真实的语文课堂,在于把握教和学的关系,如果把教看做“点”的话,那么学就是“面”,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教科书,更应具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大力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激励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多渠道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炼智慧。
二、联系真实生活,使语文教学具备真实性
语文教学的真实性,应源于生活的真实性,在语文教学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课文的身影。作为教师,要抓住时机,创设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情景:
1. 组织学生浏览、观光、调查,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主动观察,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学习语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识字、学会查字典、请教别人等自主识字的方法。让学生看街头、马路的路牌、广告牌识字;看电视字幕识字;看商品的商标、使用说明书识字;看课外书、读报识字等等。还要求学生把自己怎样学会这些课外新字的经过和心得写下来,写成识字日记,建立一本识字积累本,让识字又能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还不定时地开展“课外识字展示会”、识字比赛、小老师教课外生字等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在课外识字的兴趣和自主性。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养成一种识字的习惯,在生活实践中,时时处处,都习惯性地去认识那些新字,体验到“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2. 让课堂知识激发、唤醒学生对自己生活知识的回忆,引发思考。例如在教学第五册《爬天都峰》一课,导入新课时就设计了和学生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样?……到过黄山吗?爬过天都峰吗?可以说说你的见闻感受吗?……”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就能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文本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阅读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中要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成功和喜悦。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语文学习的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从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收获和喜悦。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3. 情境和谐是保证。课堂上,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会全神贯注、倾心投入,而且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和谐的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艺术尤为关键。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可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把课真正教“活“,原因何在呢?说直接点,应该是教学艺术有欠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觉得要体现在“美、精、新、奇、活”这五个字上,一是教师体态要美:应该精神焕发、衣着得体、面带微笑、举止洒脱;二是教学语言要精:应该抑扬顿挫、调动情绪、鼓舞人心、韵味无穷;三是导语设计要新:应该贴近教材、开门见山、形式多样、引人入胜;四是课堂设问要奇:应该循序渐进、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五是教学手段要活:应该节奏明快、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当然,教学艺术绝不是上述内容所能穷尽的,更不是几句语言所能表述的,它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灵活把握。
三、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使语文教学具备真实性
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回归到对人的培养上,离开了真实的学生,上述一切将都是无稽之谈。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应注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真实的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打破教材,勇于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实的学生,不是在课堂上夸夸其谈、一筹莫展,而是具有热爱学习、喜欢钻研探索的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心理学告诉我们,自主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为了使教与学和谐互动、相得益彰,应该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六环节自主式”课堂教学结构,放手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谈一谈,以改变传统教育中的逼迫学为现代课堂中的自主学,促进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想一想自己理解的幸福是什么。接着,让学生针对上面述问题自主发言,并选择几位同学表演这个童话故事。最后,给所有学生留两道实践性作业:一是回家帮父母做一次家务,二是为邻居或班集体做一件好事,再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做作业时的或做完作业后的感受。由于六个环节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体验的,而且教学内容紧贴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整个教学过程活而不乱,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240.htm